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故宫开始,让那些“紫禁城”不再神秘

(2011-05-27 07:08:35)
标签:

英国

故宫

宋体

紫禁城

白金汉宫

杂谈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从故宫开始,让那些“紫禁城”不再神秘

王传涛

525,北京大学三名博士向财政部递交申请,要求故宫公开2008年至2010年的门票收入和使用情况。该申请表示,故宫虽不属于行政机关,但作为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事业单位,应参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履行信息公开义务。故宫方面回应称正进行研究。(《新京报》526

 

不是所有的学人,都拥有主动向故宫申请监督权和知情权的学力、学识与学养。宁愿选择过犬儒式的生活,也不愿为公民社会的进步成长作一丝贡献,已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信仰,即便是一些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基于此,我必须向三位博士致以诚挚的敬意。这种敬意,是作为市民的我向作为公民的三位博士从心底里发出的佩服之意。

 

故宫这些天是比较狼狈的。被盗、错别字、私人会所,三桩大事让故宫成为5月份最炙手可热的新闻焦点。许多人认为故宫的“祸不单行”是偶然因素所致,是到了“喝凉水都塞牙”的那个时候了。实则不然。一个既吃财政拨款,又能开张营业赚取“门票经济”的公共事业单位,如果没有与正在成长壮大的公民意识、公民社会保持同步前进,出现这样那样的管理问题,就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和之前故宫传出的种种丑闻(“星巴克咖啡”、“一碗面20元”),如出一辙。

 

一个丑闻不断事业单位,必然在运行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的弊病。这个弊病,具体到三桩丑闻中就是:其一,守着我国最大、最珍贵的历史博物馆,安保水平很落后,一个瘦小的80后就可以在故宫中平步青云可以说明,这个安保水平“水”;其二,既没文化,还没服务精神,“捍”与“撼”之间首先是错字的问题,但还是一个服务意识高低的问题,只有喜欢撼这撼那的事业单位才喜欢用这样的强力动词,而不是像“捍”那样侧重于要尽的义务;其三,私人会所,是特权占据公共资源的标本,仿佛我们看到了故宫博物院就成了皇宫或紫禁城——只有权贵可以进,平民不可以进。

 

这三处傲慢,其实可以归为一点:故宫还是一个宫,它还是那个紫禁城,至少,它的管理模式仍然停留于100年之前的水平上。虽然溥仪同学在1924年就彻底走出了故宫,但故宫大家庭式的管理模式却一直沿用到现在。现在的故宫,需要公共财政拨款(像英国的白金汉宫),还搞着门票经济(又强于白金汉宫),故宫的账本,百姓一点也不知道。显然,这比一些地方政府还傲慢。北京政府和78家部委都晒出了自己的账本,故宫也该进步一回了。

 

故宫已经不再是皇宫。它是一个具有公共财政供给的,寄托着全国人民怀旧情节和古典精神的博物院。再确切一点,故宫是一个现代政治语境下的公共机构,它的一举一动,它入账和花的每一分钱,都应该晒在阳光之下。无论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还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要让人民看到政府花的每一分钱”的精神。现在的政府机构以及事业单位更不能成为宫,成为宫也要成为符合现代政府文明的白金汉宫、白宫或克里姆林宫,而不能成为明清时代的紫禁城。

 

这里的紫禁城,也包括其他一些不喜欢公开账本的行政事业单位。那些和故宫一样傲慢、一样习惯于的“撼这撼那”的事业单位与行政机构,都应该公布自己的财政预算和收支情况。有营业性质的,还要公开其营业情况与利润使用情况。让我们从故宫公开门票收入和使用情况开始,让所有有宫的意识和概念的行政事业单位慢慢消除自身的神秘之感,从而为现代文明搭建起一个良性平台,让全国人民有权利去关心关爱所有的行政事业单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