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滑坡不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婆家”
(2011-05-09 22:57:03)
标签:
孔子食品安全道德伦理宋体道德问题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道德滑坡不是食品安全问题的“婆家”
王传涛
记者从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获悉,为宣传教育食品安全,该办近日印发《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1—2015年)》(下称《纲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集中培训不得少于40小时。(《新京报》 5月9日)
当馒头、面包与豆芽也披上了“致癌”的外衣,一个注定无解的问题问题摆上了桌面:现在的国人,还能吃什么?什么是真正安全的绿色食品?对此,5月9日的《人民日报》给出了一个还算明确的答案:我国九成食品中含有食品添加剂,每个成年人一天大概能吃进八九十种添加剂。如果不对当下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有效监管,食品安全问题势必会成为国人心头永远的伤。
整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人心所向。百姓翘首以盼,希望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但看到食品安全委员会“集训从业人员行业道德偷”的做法之后,更大的担忧却涌上心头:食品安全问题的症结是一个简单道德问题吗?法律有没有问题?监管有没有问题?道德伦理能否说服人类对于金钱的占有欲,然后让所有的做馒头的,都成为像孔子一样的道德楷模或圣人?
食品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但又绝非是道德问题,它更是一个法律问题。道德和法律的区别有两个:其一,法律是软性的,是靠自觉的,而法律是硬性的,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其二,法律是解决的行为底线的问题,道德集训是解决的让普通人变成圣人的问题。显然,就前一点而言,我们更需要刚性的法制来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就后一点而言,我们不要求食品生产商们成为孔子,而只要求他们遵守法律,不危害本国人的健康。
再说说道德伦理集训这事。道德伦理,虽然不是一个虚无的东西,但我们不可能拿着尺子从社会人的脸上丈量出这个人的品质究竟如何。集训40个小时,除了能让部分人会做问答题,对于本质的问题解决,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作用。就像一些党员干部也是天天学习,天天要求进步,可一查贪腐问题,却发现问题多多。不查,个个都像孔繁森;一查,很多都是王宝森。
只能说,道德伦理很受伤——它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罪魁祸首。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为一些善于推卸责任的权力部门感到庆幸了:如果非要把食品安全问题比作一个类似于凤姐的姑娘,她现在终于找到了婆家,这个婆家就是道德伦理。这让我想到了前些天发生的“毒豆芽”推责事件:工商部门说,这个问题归质监管;质监部门说,这个部门归农业部门管;农业部门说,这个问题归“打假办”管……最后,这个问题其实是归道德管。所以,道德伦理一定要加强培训。
食品安全问题,不需要推卸责任;需要的是勇于承担责任。我们需要的“五龙治水”,不是 “无龙治水”。将问题解决的希望寄托于道德层面,本身就是一件没希望的事儿。如果法制不彰、监管不力、官员不作为,食品安全问题必将“风欲静而树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