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有滋有味”是“伪幸福”的复活
(2011-05-05 22:08:22)
标签:
压力山宋体百姓生活社会心态蓝皮书社会学研究所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百姓生活有滋有味”谁说了算
“百姓生活有滋有味”是“伪幸福”的复活
王传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天在京联合发布《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这是我国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蓝皮书指出,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显得生机盎然、活力四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这种生活变化就是: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了,更有奔头了,更有动力了。(5月5日人民网)
“百姓生活有滋有味”的说法,在坊间有两种解释:百姓的食品的确有滋有味,要啥有啥,这年头,连馒头、面包和豆芽都能致癌了,当然称得上“有滋有味”;滋味不只是“吃香的喝辣的”,而可能是“生活充满酸甜苦辣”,要知道,酸甜苦辣也是滋味。
调侃归调侃,还要言归正传。《社会心态蓝皮书》中说的“有滋有味”,后面跟的是“更有奔头了,更有动力了”。两个“更”字,很是婀娜多姿。其实,就我自己而言,这两个“更”都不怎么成立:现实之中奔头少了,跟头多了;动力少了,压力大了。原因是,房贷还要继续还,工作还要继续努力,工资水平还在那停滞不动,物价水平还要直线上升……虽然自己努力要保持“淡定”,但“压力山大”的生活节奏中,更多的感受仍然是迷失与倦怠。
《社会心态蓝皮书》的证据有两个:一是望子成龙,期望子女有个美好的前程,期望家庭幸福,期望一生平安;二是,微博加速了社会信息的流动和发展,并逐渐向大众化普及,成为正在加速的公众风潮。对于第一点,我很是纳闷,以前的中国人也望子成龙,也期望家庭幸福也希望一生平安,现在怎么就用了一个“更”呢?如此“更”下去,只能证明前人不如现在人幸福,去年不比今年幸福,昨天不如今天幸福。但悲剧的是,这样的逻辑很是不成立的——与其说今天对于昨天来说是幸福的,还不如说今天对于明天是不幸的。
微博确实是个新鲜事物。但问题在于,微博这种媒介,之于社会心态有什么直接关系吗?微博就是个微博,它不是工资卡,不是年终奖,不是降下来的物价与房价,不是城市不堵了,不是天空变蓝了,不是官员不贪了……它的存在除了能让我们在地铁上码几个字发发牢骚,向同学朋友介绍一下自己的幸福与不幸福,也好像没有什么特长了。只能说,一个微博承担不起中国人的幸福梦想。
前段时间,《福布斯》公布了2010年世界各国幸福指数,这个指数很不留情面地将我国的排名放在了第127位。即便抛开这个指数,国内13家媒体发布的《2010年幸福指数报告》中称,依当下的物价水平来看,月收入12000-15000元才是幸福的拐点,否则,物价和生活成本就应该降低。
“百姓生活有滋有味”很像近日的“中国人住房支出111元”。问题在于,一份纯学术性的、纯数据性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做得和实际一样,那些做数据的学者究竟是知识分子,还是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