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约谈”限物价背后的“累卵之危”
(2011-04-13 08:07:21)
标签:
约谈宋体累卵之危金龙鱼物价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谨防“约谈”限物价背后的“累卵之危”
王传涛
于去年11月开始实施的为期4个月食用油限价政策或将延期。11日,有消息称,国内两大食用油巨头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以及中粮集团旗下的福临门早前提出的调价申请遭到了拒绝。记者昨天采访证实,金龙鱼方面近日确实接到国家发改委的建议,希望公司在当前暂缓提价。(4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
“不涨价”是个十足的好消息。对广大百姓来讲,听“不涨价”的新闻比看一路高飘的CPI数值舒服得多。现实层面,百姓也是“不涨价”的受益者,习惯穿梭于菜市场的家庭主妇们,也能切实感受到物价的平稳。这都得归功于调控部门的“约谈式调控物价”。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定物价被列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真正让“约谈式调控物价”的大面积开展:约完酒企约日化;约完方便面约食用油。并且,现在约着,将来还要约……
约谈有成效。毕竟,约谈不是约会。面对这种“约谈”,诸属下单位尤其是一些国企央企还是要给足面子的。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约谈”战绩:白酒如茅台者在突破了千元之后,也不涨了,涨的只是拍卖价格;康师傅不涨了;洗发水不涨了;食用油也不涨了。但是,在所有的不涨前面,发改委都加上了一个期限:这个期限不是周星星所说的“一万年”,而是发改委说的两个月。
坦白说,“约谈式调控物价”,给公众的不只是高兴,还有隐忧。这种担忧,是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约谈”两个月之后,消费者会不会遭受“报复氏涨价”?生产成本在涨,约谈不让涨,是不合市场规律的。虽然为弥补企业亏损,发改委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部门对一些企业要进行补贴与帮助,但在一段时间之后,“报复式涨价”可能就会成为一种必然。
其二,物价之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汽油与柴油的价格,那么,发改委,为何只约谈酒企、食品与日化企业,为何不约谈中石油与中石化?同属为垄断性央企,中石油与中石化不仅不被约谈,还往往进行“逼宫”,其中吊诡,很难让公众与消费者理解。问题是,汽油与柴油是物流与生产的主要成本所在,不约谈石化双雄,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约谈也是有对象的,有些企业,发改委似乎很难约得动。
其三,约谈式限物价,有多大的行政成本?小两口约会都有成本,约谈的成本自然不在话下。那么,“约谈式调控物价”的成本承担者或说买单者是谁?是发改委?还是诸企业?我想,答案都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的承担者一定是纳税人。再进一步说,虽然在短期内,公众可以享受到低物价的福利,但长久来看,纳税人一定还会为此付出其他方面的权利代价。
“打招呼式调控物价”有着令人担忧的“累卵之危”,一旦鸡蛋的数量累加到一定的高度,所有的成果恐怕都会在瞬间成为废墟。将之比喻为在公众的心底安装了一颗“定时炸弹”,也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