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当郑和被还原为一个“功臣”
(2009-03-31 15:01: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的时评文章 |
当郑和被还原为一个“功臣”
文/船涛
近日,反映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壮举的59集电视剧《郑和下西洋》在央视八套开播。该剧吸引了众多网友评论,除对剧情褒贬之外,更有不少网友对该剧的剧情进行了质疑。用59集的宏大篇幅拍摄一部人物传记剧,是波澜壮阔还是注水严重?截至该剧播至第17集,郑和仍未实现第一次出海,网友不禁发帖质疑该剧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朱棣与明朝海军》或《郑和与靖难之变》更为贴切。(综合各网站娱乐新闻)
如果一部电视剧用1/3之多的剧情只是为了讲明主人公的身份和政绩的话,这部电视剧则没有任何必要用《下西洋》来命名了。《郑和下西洋》是在纪念我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大背景之下进入拍摄的,既然如此,就更应该突出其七次下西洋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泱泱中华之宏大国威以及在旅途中的艰难险阻。如果这个主题找不到,剧组起初拍摄《郑和下西洋》的责任和使命也自然化为了泡影。
其一,大量的剧情只为介绍权力的争斗无疑将此剧降了一个档次。自二月河小说被改拍成电视剧之后,历史剧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了。从“某某王朝”到“某某帝国”,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政治斗争逐一被搬上了荧屏。在讲述权力争斗的历史剧中,也出现了太多的经典,而这些经典是历史剧中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后来的历史剧而言是很难超越的。无庸讳言,《郑和下西洋》想从政治斗争角度超越以往的经典也并非易事,既然无从超越,就更应该独树一帜——重点讲述航海历程,岂不快哉?但是,《郑和下西洋》剧组还真没有这么做,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成为让它成为一个“四不像”的历史肥皂剧!
其二,按照剧组的拍摄意图,我们不难看出用大量剧情来讲述“靖难之变”意在回归历史的“真实”。在“一切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历史”的潜台词之下,将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寻找建文帝)告诉世人也无可厚非。话又说回来,如果将此目的作为电视剧拍摄的主要宗旨就有点过了。相比较明成祖的政治目的而言,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不止于此。欧洲发现新大陆的是哥伦布,其向西航行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西班牙的殖民掠夺,哥伦布及其后继者们到了美洲之后不仅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屠杀,更是传播了印第安人所无法抗争的“天花病”,他们的罪行对美洲土著居民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场“灭顶之灾”。但是,世人对于哥伦布的赞赏却仍然多于批评,毕竟让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一个整体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郑和航海的意义是不逊于哥伦布等人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舍弃航海的意义再重点讲述一些所谓的政治斗争呢?这样一来,我们的老百姓还能看清楚这位伟大航海的历史贡献吗?毕竟,让现代人对王权斗争进行评判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了。
浩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只是权力的争斗,更主要是还有仍待发掘的东方文化,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拍出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影视体裁来正是历史电视剧们所不能突破的瓶颈所在。拿本剧来说,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本应是它的主旨所在,将郑和变成一个政治权力的棋子又是何必?这不仅让该剧失去了最有潜力的亮点,更让世人对郑和的纪念化变成了一场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