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3位对博弈论有突出贡献的经济学家:John Nash、John Harsanyi、Reinhard
Selten,以奖励他们对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基础性贡献;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授予两位博弈论专家:Robert J.
Aumann、Thomas C. Schelling,以奖励他们对合作博弈理论的重要贡献。
其实,2001年获得诺奖的Akerlor、Spence、Stiglitz这3位信息经济学的先驱的学术成果也与博弈论非常相关,尤其是柠檬市场、信号传递模型、信号筛选模型也成为了博弈论的基本模型的一部分;而2002年获得诺奖的Smith、Kahneman这2位行为经济学先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内也均大量应用了博弈论的逻辑和方法。而2007年诺奖授予了3位机制设计学派的专家:Leonid
Hurwicz、Roger B. Myerson、Eric S.
Maskin,机制设计学派的主要研究工具就是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的大家Tirole也很有希望获得诺奖,众所周知,他正是用博弈论这个研究工具改写了产业组织理论。
博弈论与诺奖的渊源颇深,如今博弈论已经将传统经济学“改写”得面目全非,如果说传统经济学的关键词是2个:需求、供给,那么现代经济学的关键词就是3个:需求、供给、纳什均衡。博弈论思想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对于经济学与国际政治而言,博弈论的引入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冲击。博弈论在改写经济学的同时,也不断向管理学领域渗透。管理学家们应用博弈论作为建模工具,在企业竞争战略制定方面,诸如研究与开发、专利竞争、如何应对价格战、市场进入与反进入、广告策略、渠道管理与控制、动态收购、员工薪酬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互补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扩展性的工具。可以说,博弈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四处开花,其渗透威力令人侧目。
博弈论为何现在如此倍受宠爱?关键在于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及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
借用一篇论文的总结,这大体可以归为5点:
首先,国家利益冲突和国内社会矛盾的激烈化为博弈论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随着全球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不同层次经济主体(主要包括经济区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和同一层次经济主体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矛盾主体种类和数量不断扩大,矛盾的范围和程度也在不断扩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希望自己能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利益最大化。但是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交易费用的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机会主义行为等等因素约束了市场主体目标的实现,同时这些局限条件也为市场主体的策略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现代博弈论——研究机智、理性的局中人之间的冲突与合作的学科——便应运而生。它在经济学上的运用,就是研究在局限条件下的市场主体之间博弈的不同行为方式或不同的策略选择,利益对立之间的策略问题以及这些行为选择及策略问题的运作方式的相互作用。它比一般传统微观经济学思想更为深邃,应用更为广泛。(点评:可以这样说。博弈论是微观经济学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其次,博弈论充分体现了整体方法论。博弈论与以往一般经济学研究方法不同。一般经济学方法是特定问题特定分析,根据研究内容的性质选择所用的研究工具。而博弈论的研究方法是一般分析特定应用(注:演绎思维比归纳思维重要得多),它提供一套研究利益冲突与合作的方法。它将特定经济问题纳入博弈四要素中(注:严格的说,博弈是6要素)以转化为待研究的博弈局势,而后加以分析解决。博弈论对特定经济问题的研究分为三步:一是将特定经济问题翻译为博弈问题。由于经济问题经常是利益的冲突与制衡问题,这一翻译过程作为一种简化虽然会失去一部分信息,但可以突出经济问题中的主体结构,便于清晰地把握脉络。二是运用博弈理论方法得出博弈问题的解。目前博弈论虽已有较完整的体系,但仍未对博弈局势作出最终统一解决,所以这一步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有条件的、具有多种可能性结构,需要与下一步综合运用,三是将博弈问题的结论转换为经济学语言,同时与第一步中所省略的信息一起为原始经济问题提供解释。如果博弈问题的结论与省略信息发生冲突,则需要重新检查第一步的翻译过程,提出更为合适的博弈模型。信息经济学是不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即研究在给定信息结构的条件下,进行最优的契约安排。
第三,博弈论与辩证法紧密相联,进一步演绎和发展辩证逻辑。应该说,博弈本身就是辩证法的一种形式。比如博弈论通常划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如果博弈的各主体之间能够达成一个对各方都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那就是合作博弈;如果博弈的各主体之间无法达成协议,或至少有一方不能信守协议,那就是非合作博弈。事实上在博弈中,合作与非合作相辅相成,合作只不过是理性人在非合作竞争后的产物。谢林发现,人通常都是愿意合作的,但当他们在一个团队中完全依理性行事时,则不那么容易合作。奥曼在重复博弈中认为,当战略情形大量重复出现时,即便个体间有直接的利益冲突,达成合作的机率也会上升,因为每个个体在未来时间内,都会与另一方反复打交道。由此不难看出,辩证逻辑构成博弈论分析的方法基础。
第四,博弈论的应用表现为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回归。20世纪80年代以来,声势浩大的重新寻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运动,标志着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回归。如果说自马歇尔以来,经济学一直运行在“理想主义”的轨道上,那也仅仅是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体系这一狭窄的天地起作用。因为自凯恩斯革命以来,绝大多数宏观经济学家显然是淡忘了“经济人”假设。随着博弈论被引入经济分析,不仅让经济学家重温了“经济人”这一基本假设原有的涵义,而且还将个体理性公理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推向了极致。经济学博弈论无论是前提假设还是逻辑推理过程均回归到了亚当·斯密。比如在完全信息博弈中,理性的局中人的战略空间和最终的支付结构被假定是公共知识。也就是说,每个局中人不仅要首先清理出自己和其他局中人所有可选的战略来,他还得知晓各种情况下自己最终的收益;并且,其他局中人知道他掌握了这些信息……又如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不明真相的局中人对各种可能情况的概率有一个主观的判断(主观概率),在博弈进行过程中,局中人会根据对过去事件的观察,不断地以贝叶斯法则来修正自己的信念。再如在“博弈逻辑”中,参与者一方面猜测其他参与者的策略,同时计算各种策略可能性下的支付(得益),当其他参与者采取一种确定策略时,自己将决定采取某种策略。
第五,博弈论的应用深化了对经济行为的分析,使人们对经济运行过程的理解更贴近现实。近年来经济学的一系列突出成就和最新进展越来越集中地表现出人们对经济行为主体认识的深化。作为洞察主体行为规律和分析经济现象背后机制形成的认识工具,博弈论在经济分析中应用潜力巨大。一般经济理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研究总是将其行为都总括在一个非人格化的参数的价格里面,个人的行为与决策根据给定的价格参数来进行,通过价格参数的引导来完成。而在博弈论中,个人效用函数是以自身的策略与选择和他人的策略与选择为基础,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的冲突与合作并非仅在价格中体现,而是体现在局中人相互交往关系的策略与选择中,这样也就容易呈现现实世界的机理。据此,市场主体既容易设计一套机制来协调和消解市场竞争的冲突与矛盾,又可通过其机制来理解和预测将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发生什么,应该采取什么应对之策。
总之,博弈论是一种威力强大的整体方法论,是辩证思维的具体化和策略化,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分析工具,要具备经济学思维,不能不熟练掌握博弈论。
豹豹于2008年9月21日中午
Remarks:
1、博弈有6要素:参与者(Player)、行动集(Action
Set)、行动次序(Sequence)、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战略(Strategy)、支付函数(Payoff Fuction)。
2、常用的博弈模型有20多个,这些模型既可以在严格的数学推导下去理解,也可以用通俗的语言来解读。“倒推法”和“重复剔除劣策略”等方法必须熟练掌握。纳什均衡只是最基础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练贝叶斯纳什均衡这3种博弈才是较难理解的。
3、博弈论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生活处处皆博弈,熟练将一些现实的问题转化为博弈论范式并求解,是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的好办法。避免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看问题,尽量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看问题,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将受用终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