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公司内在价值取决于公司的长期绩效,那么又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公司绩效呢?为什么同一个行业中有的公司兴旺发达而有的公司逐渐衰败?为什么有的新进入的厂商能在高度竞争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关于公司绩效的研究,迄今有资源观、能力观、知识观等多种观点,我想这个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公司绩效问题,不同的行业、同一行业的不同公司,均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所不同。
但公司绩效的驱动因素往往来自行业层面和竞争力量的博弈,这是确然无疑的,竞争力量的博弈对公司绩效有决定性的影响。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商业竞争不同于军事战争,军事战争的敌人是明显的,而商业领域的竞争与合作交织,很多竞合力量是无形的、看不见的,这些竞合力量也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某些隐藏的竞争力量往往是公司致命的杀手。
说得简单一点:公司应该如何确定自己的市场边界?公司如何甄别自己的竞合力量?
确定公司的市场边界并不容易,而要甄别出各种竞合力量则更不容易。“我们在同谁竞争?”,这个问题在商界也算一个不小的难题,而且很多公司都回答错了。90年代南方某寻呼机企业,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意欲统治整个寻呼机市场。他们的战略是“打败其他寻呼机同行”,结果手机的兴起,使得整个寻呼机产业消失了。这家公司的老总未意识到,手机与寻呼机位于一个市场,而且是更高端的市场。他定义的“市场边界”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这里有几个很基础但很重要的概念:
一、关于市场边界
现实生活中,细分产品不可胜数,如果以细分产品来定义市场,则是很荒谬的。所谓市场,其核心功能是交换,市场的两个核心要素是产品要素和地理区域要素。
界定产品是否位于一个市场,一般来说有2种方法:
方法1:替代法,即:从既定产品开始,寻找其替代品,再寻找其替代品的替代品,直至有明显差异为止。如界定可口可乐的市场边界,可以沿着“A(可口可乐)—B(百事可乐)—C(雪碧)……”这条线路找下去。替代法的缺点是:“明显差异”的标准未明确界定,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偏差。
方法2:相关系数法,即:假设产品A和产品B在同一市场上竞争,他们的需求交叉弹性如何?需求交叉弹性的公式很简洁:
美国司法部确定了一个“5%标准”,即只要产品A、B的需求交叉弹性不小于5%,就认定产品A和产品B处于一个市场。
总之,以细分产品来定位市场和竞争者,是肯定有问题的。所谓竞争,就是“市场竞争”,定位产品市场,要从功能角度和满足消费者角度来定位,铅笔、钢笔、圆珠笔算不同的细分产品,但它们都属于“书写工具”这一个市场中。这是一个“不同形但同质”的市场。
地理区位通常被人淡化,但对于工业品来说,地理区位也甄别出了不同的市场。典型的例子就是钢铁和水泥,这类产品“同形但不同质”,由于经济区位的运输成本不同、劳动力成本不同、聚集力不同,即使是同一标号的钢材、水泥,在不同的经济区位也算不同的市场。如海螺水泥的产品和亚泰集团的产品就位于不同的市场。这又是一个“同形但不同质”的市场。
我们都知道了巴老所提出的“Franchise Business”的3要素,其第2要素的标准就相当“厉害”和苛刻,是说“is
thought by its customers to have no close
substitute”,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消费者独占的市场,即使这种牌子的产品与其他产品在功能上无差别,但它的消费者仍然认为这种牌子的产品“have
no close
subtitute”,这是一个“同形、同功效但消费者认为不同质”的市场。如一种普通的软饮料,不知道牌子的人喝起来感觉不出来与喝可乐有什么差别,但一旦标明了其品牌,消费者却认为它们不是替代品。
二、关于企业边界
按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企业是市场的替代,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点。
企业边界(Boundary of Firm)包括纵向边界(Vertical Boundary)和水平边界(Horizontal
Boundary)。纵向边界是指企业的活动较接近或者较远离最终使用者,而水平边界则是指企业运营的规模、宽度及多样化程度。
决定企业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的形态的,主要就是3种力量: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学习效应、范围经济与范围不经济。企业也需要为自己选择合适的纵向边界和水平边界。
三、识别竞争者、选择竞争者
识别竞争者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工作,其实这是一个错觉。
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隐蔽,在寡头市场结构中的厂商尽管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争夺顾客”的战争一定是常态。很多公司总把眼睛盯在他们可怕的竞争对手上,却忽视了潜在的竞争力量,这就是“竞争近视症”(competitor
myopia)。
长期以来,大行其道的竞争观念是“行业竞争观念”,很多公司都是受Porter教授的“竞争理论”熏陶出来的。所谓行业,是指一组提供一组或者一类相近替代品的公司群。按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的有关说法,行业分类的依据是:厂商的数量、产品差异化的程度、进入与退出壁垒、成本结构、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全球化的程度。
公司应该树立“市场竞争观念”,从市场观念来确定竞争者。所谓的竞争者,就是指一些力求满足相同顾客需要的公司。例如,从顾客需求的角度来看,顾客真正需要的是文字处理的“书写能力”,对于这种需求,钢笔、铅笔、圆珠笔、电脑均可以满足。公司决策者们必须克服“营销短视”(营销短视症是20世纪管理学领域的10大发现之一),并且避免从传统的种类来定义竞争。
从市场竞争观念来定义竞争,公司会获得更宽广的视角,公司应努力识别出实际的竞争者和潜在的竞争者。确定了竞争者之后,公司就要分析竞争者,包括其战略、目标、优势与劣势。竞争者也分为很多种类,包括:强竞争者与弱竞争者;近竞争者与远竞争者;“良性”竞争者与“恶性”竞争者。公司基于自身实力的评估,需要选择合适的竞争策略。
四、关于互补品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当前是创造顾客的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是“产品导向”的时代,而现在是“顾客导向”的时代。
随着富裕社会的到来,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与其说现在是“创造顾客的时代”,倒不如说是“创造生活方式的时代”。一流的公司不再是被动的满足需求,而是主动出击,引领消费者去践行、尝试一些新的生活方式,以主动“创造需求”。
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奇妙之处,一种生活方式将一些毫不相干的产品“镶嵌”在一个场景里,这些不相干的产品成了“互补品”,共同构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同样的一种产品,进入到不同的生活方式里,代表着产品截然不同的未来命运。这其中,决定产品命运的因素,既不是产品的功能,也不是顾客的需求,而是产品所进入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够凝聚起足够多的人流或人气。假如一个个独立的顾客个体,不能够汇聚成一股庞大的人流,那么,它将毫无商业意义和价值。如:星巴克,星巴克的产品不是咖啡,它的产品是它创造出了人们生活两大场所(一是家里,二是公司)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再如耐克,耐克公司其实并不是一家提供“运动鞋”的企业,而是提供一种“运动”生活方式的公司。
在创造生活方式的时代,细分顾客不如细分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时代,互补品无处不在,合作博弈的思维非常重要。
总之,区分市场边界、企业边界、识别企业的竞争者、识别生活方式及相应的“互补品”,是理解公司绩效的几组基础概念。
豹豹于2008年9月22日下午
思考:
1、茅台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阿胶又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2、东阿阿胶的市场边界是什么?东阿阿胶目前的定位有什么问题?
3、东阿阿胶面临的主要竞争力量有哪些?这些竞争力量按威胁的大小如何排序?未来这些竞争力量将如何影响公司的绩效?按“市场竞争观念”的观点来看,谁才是东阿阿胶的主要竞争者?公司能够采取什么样的竞争策略?
4、东阿阿胶目前的定价策略有什么问题?公司是否有能力“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不能,公司能否主动细分出相应的生活方式并满足相应的需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