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佛”君在我的投研体系 后面跟帖:不过我为技术分析平反一下:技术分析决不是搞几个金叉、死叉,测试几个买卖信号,那属于小儿科。人们通常认为技术分析就是寻找短线追涨杀跌机会,其实高境界的技术分析恰恰是发现中长线投资机会,它们应该是市场真正的长线买家按自己的理由买进持有的品种;技术分析仅仅是以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取市场主力的研究成果。
豹豹的观点:
“欢喜佛”君说得有道理。
技术分析作为一种流传了数百年的工具,肯定有它正确的地方,对此我并不极端。技术分析,的确是择时的工具,而不是追求具体的买卖建议本身。我对技术分析略有研究,但只是确定整体市场的贪婪、恐惧的程度,以辅助个人的判断。
我个人更喜欢读读《孙子兵法》和《道德经》,我觉得那是最好的技术分析教材。让我研究什么波浪理论去数浪、计算什么时间之窗,或者搞一些神秘的预测,我个人实在无相应的智慧,也没有那个时间和精力。
技术分析让我们尊重市场、尊重趋势、要顺势而为,这并没有错。但世上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顺势而为”是如同《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正兵”,而“逆势而为”则如同《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奇兵”,“正”与“奇”都需要,太投机取巧的人难成大才,但只有线性思维无跳跃性思维、不敢出奇的人同样是庸才。《孙子兵法》在“兵势篇”就讲到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按安全边际买入股票,有时候显得很冒险,似乎孤军深入啊,似乎行情不配合啊,似乎无主力啊,但话说回来,正因为自己细致的分析和大势不好,自己兵行险着,才能以极好的价格买到了自己想要的股票,这就是“奇兵”。再如趋势的反转,《孙子兵法》在“军争篇”中就讲到了,“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出了这个“度”,趋势则会发生变化。总之,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我们老祖宗留传下来的《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荀子》里面都有东方文化的大智慧在里面,东方文化强调整体性思维和战略性思维,强调矛盾的转化,有些事情表面上不符合常理,其实反而是正理,呵呵
因此,断言“技术分析无用”并将其一棍子打死,也是不对的。技术分析只是刀,并不是凶器,怎么用它,关键取决于我们自己,心存善念,它就是利器;心存恶念,它就是凶器。对于技术分析我偶尔会用,但一般不用。我只需要明白当前的大趋势、中趋势就够了,如趋势是整体向上,还是整体向下?有些具体的感觉和idea,我觉得每次读了《孙子兵法》和《道德经》后,有时候的确会迸发出来不少灵感。呵呵
“微笑和风”君在经济特许权的本质与意义
后面跟帖:研究的很透彻,很棒,学到东西了!谢谢。另外:is needed or desired,是不是理解成“品牌商誉;或人们有需要时更倾向于得到”合适些呢?这样方便于解释东阿阿胶:人们有类似需要时首先想到的是东阿阿胶。
豹豹的观点:
“微笑和风”君说得有道理,此处的“is needed or desired”应该主要强调“消费者需求”方面,其一是强调“消费者需求”的刚性,其二是强调市场容量很大,还有的其他层面的意思可能就是你说的品牌商誉,就是一提到某类需求,就会联想到某某企业的产品。
不过品牌本身并不足以保证公司的竞争优势,如汽车行业有很多知名的品牌,但这种品牌并不能产生超额收益本身,而只是维持基本的竞争力,因为如果不搞品牌投入,效果更糟糕。从这个角度来看,品牌本身并不代表竞争力和超额收益,品牌带来的真实经济商誉是有差异的,Coco-Cola的品牌带来的利润跟GM的品牌所能带来的利润是有天壤之别的。
如果产业结构不够好,过硬的产品和强大的品牌所能带来的社会总福利会全部表现为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为0,厂商投入的边际利润为0,没有剩余价值,这样消费者得了全部实惠,而所有竞争厂商全部是输家,先进的技术成了该产业的“破坏性技术”,呵呵
所以,我对经济特许权的理解就是:“是卓越的产业结构”、“是经济护城河”、“体现了与独特的、刚性的消费者需求相结合的规模经济”、“是特殊的竞争形态”、是“消费者独占”。经济特许权所代表的竞争优势,远非一般的竞争优势,而是一种多维度、大纵深、宽口径、持续而稳固的竞争优势。
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对,欢迎进一步探讨哈^_^
豹豹于2008年8月12日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