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定陶说——戏痴少年王旭

标签:
育儿定陶旅游文化情感 |
二
“三蹦子组合”的得意门生叫王旭,现在读初二。王旭家在仿山镇后王楼村,父亲是这个村的村支书。
王旭的奶奶是个戏迷,但一辈子没学会唱戏。小时候穷,四处要饭,啥也没学会,看戏成了她快乐的生活体验。那个时候,当地戏曲的种类很多,有本土地方戏柳子戏、两夹弦、山东梆子,还有豫剧。周边有戏台时,王旭的奶奶就去戏台下看戏,没戏台时,就通过收音机听戏,后来有了影碟机,她就通过购买碟片看戏。总之,看戏、听戏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闲暇时看,忙活时只要有机会就听。田间地头、灶前炉后,放一台收音机,一边听戏,一
边干活,不觉得累。
年幼的王旭就是在奶奶的影响下,喜欢上了豫剧。他首先学会的不是儿歌童谣,而是五音不全的奶奶哼哼唧唧的戏曲。年岁稍大一些,便跟着奶奶的DVD影碟学,奶奶虽不会唱,但久迷成精,知道唱戏的门道,于是指点王旭。
奶奶想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传给孙子王旭。但是,王旭的父母可不答应,他们认为现在都没人看戏了,孩子唱戏不会有大出息。
他们希望王旭通过学习,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前程。但是,受奶奶怂恿,加之自己沉迷,唱戏已经严重影响到王旭的学习。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英语,王旭在下面抄戏词,老师还以
为王旭在认真做笔记;自习课琅琅书声中,同学们都在背课文,而王旭在背戏文;回家后,别的孩子做家庭作业,而王旭偷偷地看着DVD练习唱戏。课文背多少遍王旭都记不下来,而戏词背几遍,王旭就能记住。
奶奶和王旭是一个阵营,奶奶希望王旭上戏校。父亲和母亲是一个阵营,希望王旭考大学。这个原本幸福的小康家庭,开始在孩子的未来上,产生分歧。
小学毕业,王旭的父亲果断地做出决定,将王旭送到潍坊的寿光上初中。一是潍坊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比当地好,中高考升学率高,当地有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寿光上初中高中;二是王旭的父亲想让王旭离开这个整天丝竹乱耳、鼓梆扰神的地方,离开戏曲的土壤,就隔
断了王旭的梦想。
王旭坚决不同意,父亲采用武力征服,强行把王旭转入寿光一所重点中学,那边有个亲戚,平时能照应王旭。安排好后,王旭的父亲就回家了。三天后,父亲接到亲戚打来的电话,说王旭已经两天没去学校了,问有没有回家。父亲一听,傻眼了,王旭没有回家。
于是,全家人出动去找,一拨人赶往潍坊寿光,一拨人去菏泽各个亲戚家找。但是,费尽千辛万苦,还是没有找到王旭。就在全家人陷入绝望,意欲报警的时候,村里人发现,王旭趴在村边的玉米地里,全身泥灰,一脸疲惫。他偷偷地从寿光跑回来,又不敢回家,在玉米地里待了一天。
见王旭如此决绝,又玩失踪,闹不好还会出更大的意外,王旭的父母再也不敢逼他去外地上学,也不敢再强迫他停止唱戏,既然喜欢,就随他去吧。
跟别的孩子不同,王旭不大喜欢玩游戏,他在网上跟别人交流豫剧。前年,王旭在网上认识了刘派豫剧的一个老师,跟他讨教唱豫剧的动作、唱腔、节奏、神情等要领,对王旭的帮助很大。在王旭的要求下,去年春节期间,父亲带王旭去寻师。
老师家在河南商丘。王旭和父亲找到老师家所在的小区,通了电话,等老师来接。等待期间,只要见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求师心切的王旭就迎上去喊“老师”。这对于腼腆的王旭来说,并非易事,闹了不少笑话。
学校组织文艺会演,王旭第一次登台唱豫剧,有两个同学出于好奇,给他配戏。上台之后,王旭看着下面黑压压一片人,就蒙了,竟然忘了词,引得师生们哄堂大笑。王旭在冷场中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来了,稀里糊涂地完成了他的首秀。那是一次失败的演出,但对王
旭来说,他已经在舞台上迈出了第一步。
去年,李怀鹏等人去各个村里寻找“戏苗子”,王旭的父亲毛遂自荐,说王旭会唱戏,想让李怀鹏他们带着走走舞台,见见世面,多历练历练。他们让王旭试唱了一段,感觉基础挺不错,有培养潜质。于是,王旭成了“三蹦子组合”的重点培养对象。
王旭爱唱也会唱,但毕竟少专业指点,一直跟着DVD练习,缺乏现场互动感,真正上了台,乐器一响,王旭的动作、情态、唱腔等就跟不上乐队的节奏。于是,“三蹦子组合”给王旭找了专业的老师,指导他在真实的舞台上怎样跟其他演员、乐队配合。
唱戏最难的是走台步。台步一定要在平稳、自然中,表现出帝王将相气势磅礴的威武雄姿。就这一个台步,王旭练习了好几个月。
如今,唱豫剧的王旭,同样是他父母的骄傲,更是他奶奶心中的最红角儿。
2013年5月11日 / 仿山镇后王楼村 / 戏痴少年王旭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王旭坚持自力更生,他用积攒的零花钱购买了一套古装戏服
李怀鹏或许觉得王旭没穿戏服缺少气场和感觉,为了帮王旭找状态,弥补过失,他让王旭回家去拿戏服。王旭很不情愿地去了。
再次返回现场时,王旭不仅带来了他自己攒钱买的一套龙袍戏服,还带来了自己的奶奶、父亲母亲,他们是开车来的。听说有记者要采访儿子,拥有一个砖窑厂,又承包了几百亩农场的王旭的父亲,扔下手中的活儿,就赶了过来。作为一个村支部书记,兼成功的乡镇企业业主,他比常人更具有营销意识。
王旭开始换装,奶奶和两位老师都围着王旭帮忙调整衣帽,戴假发,上胡须。王旭需要别人帮忙时,总是要弯着腰。
穿上戏服的王旭极显古人遗风。他又唱了一个豫剧选段。由于王旭脸盘小,假胡须撑架太大,低头或抬头时,胡须就会滑落下来,王旭总是不时地埋过脸去,低头借用下巴和脖子来调整。独唱
完后,王旭和老师焦春里合唱了一段豫剧,他这次身板挺直了,也没有忘词。
王旭演唱时随着神态的变换,眼珠骨碌碌转来转去,刚毅和威武之气尽显。从一双眼睛来看,王旭天生就是块唱戏的料。天生加长
期的锻炼,赋予了他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那些在婆婆妈妈的带领下围观的小孩子们,一边观看王旭的表演,一边跟着乐器的节奏,拍手打拍子,或者学王旭转身,迈步。
我想,王旭三四岁的时候,或许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久地耳濡目染,才对戏曲产生由衷的喜爱吧。从小就在某种环境中浸泡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潜意识里对这里的一切产生亲近和依赖。更进一步说,这或许也是定陶各个乡村文化传承比较好、文艺氛围比较浓的原因吧。还有那些怀孕的妇女,当她们腆着大肚子走进这种场合,戏曲无疑成了腹中婴儿的胎教音乐,他们在出生前,就听着属于本土的音乐艺术。
王旭表演结束后,焦春里给王旭指点刚才对唱时出现失误的唱腔的尾音怎样完成,“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啊……”王旭跟着重复练习了几遍。最后一遍,焦春里才笑着说,中,就这种感觉,要保持!
我们在院子里进行简短访谈。我一直以为的西边,原来是东边,不断攀高的太阳,把树荫不断地缩短,我们访谈的场地,随着树荫移动而不停地挪动。
我问王旭,现在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说,把戏练好,争取登上更大的舞台表演,把豫剧这个中国传统剧种传承下去。他高中毕业
后想考北京戏剧学院,或者上海戏剧学院,到专业的戏剧院校深造。
这也是王旭唯一知道的两所中国最好的戏剧院校。距离高考,王旭还有四年的努力时间。
我又问,现在很多学生的梦想都是走向大城市,找一份好工作,挣更多的钱。或者通过创业,成为大富豪。在学校里,同学们课余参与和谈论更多的是网络游戏、流行歌曲、当红明星,以及具有时尚感的各种特长培训班,他选择一个已经淡出很多人文化娱乐生活的
豫剧,在学校或者其他场合,身边的人会不会感觉他是个异类。
王旭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又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也是我上初中时写在文具盒上的座右铭。
其实也没人说我什么,只是觉得这句我行我素的话足够爽,有一种唯我独尊的决裂和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