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口味”乾坤湾边上的千年古镇

(2015-05-04 11:45:55)
标签:

旅游

文化

情感

古镇

分类: 风景无限
 

“重口味”乾坤湾边上的千年古镇
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岿屹立;

威灵昭汉水,喜梯航顺利,浪静波平任遨游。

——蜀河古镇杨泗庙楹联

    大自然很是不公,它是如此偏袒藏于秦巴山区的旬阳,以乾坤大挪移之势,赏赐了一座天然太极城给旬阳。这让今日动则斥资千百亿欲翻天覆 地打造形象地标的那些暴发户城市,多么羡慕嫉妒啊。

不仅如此,汉江还在旬阳境内,演绎了一出陡然拐弯的“乾坤湾”。 当我听到“乾坤湾”这三个字时,心中很是不屑,因为,在陕北已经由黄 河演绎了闻名于世的“中华乾坤湾”,如今小汉江,要跟大黄河争乾坤, 这不明显跟风嘛。

    但是,旬阳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旬阳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姜华,同样以不屑和底气十足的自信,回敬了我的质疑:“延安是大乾坤湾,我们是小乾坤湾!”

    在去往蜀河古镇的路上,当我被姜华带到汉江边的半山腰,一睹汉江 小乾坤湾后,我信了。如果在黄土高原切割黄天厚土的黄河那一湾,是重 口味的乾坤湾,那么,汉江在秦巴山区切割翠绿山川的这一湾,就是小而 清新的乾坤湾,少了些恢宏的大气,多了些轻巧的秀丽。

    在汉江与蜀河交汇之处,有一座由石头堆砌而成的古镇——蜀河古镇,“洵阳之蜀河口上溯兴汉下达襄樊,北通商洛骡马驮运,估客云集,为汉江中小都会”,有“小汉口”之称,这个水旱码头,曾经漕运繁 忙,商业兴隆,同样演绎过船帮江湖,商海风流。

 “重口味”乾坤湾边上的千年古镇

 依山傍水而建的蜀河古镇,房屋大多用取材于当地的石条堆砌而成

    蜀河之名源于古蜀国西迁过程中,曾在这里的短暂停留,西周时期,古蜀国曾建都于蜀河一带。 早在1700多年前的西晋太康元年(280年),这里就已成为郡县。至明清时,由于湖广移民大量进入陕南,蜀河成为盛极一时的水旱交接之地, 它是汉江水运与镇安孝义(今柞水)宁陕、长安、西安乃至关中陇上各地 系的枢纽。各地客商经此而往来于荆襄秦陇之间……商贾云集,字号林立,不仅给南北贸易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也促进了当地的商业贸易迅 速发展起来,成为陕南东部进出货物的重要集散地。

    蜀河古镇鼎盛之时停泊船只达上百艘,绵延三华里,因商贸之繁盛 被亲切地称为“钱窝窝”,更有着“小汉口”的美誉。东部地区运来的煤油、火柴、白糖等“洋货”从此上岸分销,而当地周边的桐油、漆麻、药 材等“山货”也从此装船外运。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各地商贾纷至沓来,代表各方利益的八大商会组织也应运而生。黄州客商建立了黄帮,关中客商建立了陕帮,江西客 商建立了江西帮,四川客商建立了四川帮,武昌客商建立了武帮,回民 客商建立了回帮,船民建立了船帮,当地商人建立了本地帮,俗称“八大商会”。

“重口味”乾坤湾边上的千年古镇
  蜀河古镇的黄州会馆,是汉江上游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商人会馆,为清代黄州客商所建。

    蜀河古镇的黄州会馆,是汉江上游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商人会馆,为清代黄州客商所建。会馆坐西向东,依坡而筑。结构为砖木结构,整个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层次分明,与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格局相符,具有浓厚的南方建筑特色。

    黄州馆房高院深,每一块砖上都有“黄州馆”字样。正面外墙壁上镶着铁制的蝙蝠、鱼、鸟。石门墩上雕刻着鹿、鹤等。门前和台阶上有对称的石 狮和报鼓,门顶上刻有狮子滚绣球、太极图,大门上有砖面阴文楷书“护国 宫”三字,大门两侧有青瓷镶字对联:帝德兴和,想当年楚江声远,万古神 功昭日月;帮历盛极,信此际秦西威镇,千秋俎豆祀馨香。

    走进院内,里面是个四合院,分门楼、乐楼、拜殿和正殿。院内护栏 上有形态各异的狮子大象等石雕。房檐上的飞龙游凤,木刻精致,造型优 美。整个建筑错落有致,设计之精心,构筑之巧妙,可谓独具匠心,美丽如一幅雕塑。

    拜殿门前的青绿石栏,是由专程从湖北运来的石料雕琢而成,因其风 化后的粉末形如绿豆粉,故当地人形象地将其称为“绿豆石”。

    位于汉江边悬崖上的杨泗庙,因其内供奉船工始祖杨泗爷,故取名 杨泗庙。名为杨泗庙,实为建于清乾隆年间的船帮会馆。一则汉江滩多险急,修建此庙宇供奉船工始祖,祈求平安;二则过往船只到此停驻,可供 船工在此休息、议事聚会。

    杨泗庙内有戏楼、小院、神殿,其建筑风格典雅大气,错落有致,结 构合理,具有鲜明的南方建筑风格。其宏伟壮观,有镶嵌在正门两侧的对 联为证:福德庇洵州,看庙宇巍峨,云飞雨卷岿屹立;威灵昭汉水,喜梯 航顺利,浪静波平任遨游。相传在汉江水运兴盛时期,杨泗庙有“夜照万 盏明灯,日受千人叩首”。

    蜀河的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来随着回族移民的渐渐增多, 在清末民初又进行了扩建。清真寺算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筑。四周绿荫掩漾,树木葱茏,有小溪绕寺而过。

    正门系砖砌牌坊式样的门楼,顶部装饰翼角飞檐,檐下壁面有莲花、 菊花、海龟彩绘图案。门上中央悬置“清真寺”匾,两侧立柱刻“玉龙捧 圣”纹样。寺内有礼拜堂,大殿、抱厦、天井、对亭厢房、门楼、厨房等 30余间,均匀对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既保留 阿拉伯式建筑风格,同时又有浓郁的南方民间建筑特色。

    当地民谣中唱道:“杨泗庙矮铺榻,黄州馆一枝花,三义庙胜过它。”

    据传三义庙的建筑规模最大,可惜已不复存,保留至今的黄州馆和杨泗庙, 现在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蜀河古镇,我们还吃了一道独特的美食——“蜀河八大件”,姜华称其为“仅在蜀河有,别处绝对无”。 我们一边品尝,服务员一边讲解。全套蜀河八大件为八凉八热、八荤八素。开席便有八个凉菜,四荤四素,中间置一拌凉菜的大盘,将凉 菜适量放入中间空盘,再将调好的拌菜汁浇上,搅拌均匀便可食用,称 之为和菜。

    四素一般以时令菜蔬搭配,或青或黄或绿或白,颜色较清爽;四荤多 以牛肉、动物肝脏等杂碎入品,颜色较为深沉。热菜共八道,也是四荤四素。但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八个四荤四 素的热菜,分为四汤四炒。

    蜀河古镇以回族居民居多,因此,蜀河流派的“八大件”必然会被打 上“清真饮食”的烙印。

    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上,偶有蹒跚的老人拄着拐棍缓缓地走过,空 气中弥漫着刚出锅的油条、麻花的香气。星罗棋布的明清古院落里的住户, 或坐在天井里享受冬日午后的暖阳,或站在水池边忙着摘菜、洗衣。光影交换中,闲适与清幽代替了往日的繁忙与喧嚣。

“重口味”乾坤湾边上的千年古镇

 

庞大富为我们讲述熨斗古镇的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