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龛石窟等你一起穿超大唐
中南龛石窟虽地处偏远,却记载了巴州很长一段历史文化和地域风情,从地理位置看,巴中位于秦巴山脉南端,渠江流域上游。唐以前金牛道贯通巴中到关中的路线,唐以后米仓道盛极一时,并成为蜀中主要交通要道,商旅往返,官仕来往络绎不绝。其石窟文化不但是所经时代的描摹,而且打上了地方特征的烙印。其艺术价值在石窟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中尤为耀眼。

进入南龛石窟景区,半山腰处,一个长达22米、高约6米的前大门被涂成红漆,就如唐朝宫廷式建造。大门口,两座石狮林立。只有亲眼见到南龛石窟后,才不得不感慨“盛唐彩雕,全国第一”这八字的实至名归。
南龛摩崖造像位于化成山山腹,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梁魏,续镌于隋代,盛镌于唐代,后经历代增铸,逐渐形成今天斑斓玲珑,栉比相连的石窟群。世人始称南龛寺,又名光福寺。其名乃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所敕。造像主要分布在云屏石、山门石、大佛洞一带,大窟小龛,密如蜂房。现存造像170多龛约3000尊,有经幢14座,造像碑10则,新建碑4则,严武(唐巴州牧)“奏表”碑一幅,题记52条,诗文52首。

南龛石窟摩崖造像以不同性格的神情,加上五官表情搭配、人物身姿、手势等整体结果的雕造,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或心灵之美。在龛楣的雕刻中注意装饰性,雕刻、彩绘设计了很多的屋形窟,雕刻了花草、动物、天神、飞天等形象,且色彩鲜艳,展现出唐朝盛世之景。



从石窟留下的题记和诗文中可以看到,有许多外地官员、文人、客商、僧侣等都曾在巴州开窟造像、题词装彩和吟诗赋辞。著名的唐代“严武奏表碑”即刻于山前云屏石上,严武为其父所造尊像及造像铭记清晰完整。

刻有《水调歌头》的碑文
历史上许多重要人物曾在南龛石窟驻足。唐玄宗和唐僖宗两个皇帝都曾入蜀,僖宗入蜀时还途经巴中。中和四年曾随僖宗入蜀的高官张祎,就曾在巴州区的南龛建造佛像。曾随唐玄宗入蜀,后被贬作巴州刺史的严武,短短几年间在巴州南龛雕塑石像,并为南龛求名,对巴中石窟艺术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