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陕西旅游大秦岭商山森林公园仓颉商洛旅游 |
分类: 中华父亲山——大秦岭寻访之旅 |
商洛因“商山”和“洛水”而名,是汉字“商”的诞生地。沿312国道到商洛市东40公里的商洛镇,南望可看到一座山,活活一个“商”字,此山便为商山。据说,仓颉当年在洛河北阳虚山造字,一日闲步至此,见眼前一座山形态走势奇特,便随手造出了“商”字。
如果今人见到了此山,目光短浅,不能及高远,大致会掐掉上半部,造出一个“囧”字来。仓颉天生四目,境界高远,所以,造出了“商”字。此后,激发仓颉灵感的这座山,并被称为“商山”,以商山为中心的周边,被称为“商地”。
到了夏朝,帝喾之子殷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地,建国为“商”(《史记·殷本纪》“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国名也”)。从此,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便以国为姓,统称为“商族”。
到了商族第十四代玄孙成汤,推翻了夏桀的残暴统治,以自己族群国号建立了一个新王朝,叫“商朝”。跟后世的大汉王朝一样,商朝大打“商文化”品牌,这便有了商人、商品、商埠、商城、商场、商船、商队、商贩、商约等名词的出现,以及商计、商量、商议、商洽、商榷、商谈、商讨、商定、协商等行为的定义。
因此,今日商洛人会说,商山是中国商文化的发源地。
商山是不是商文化的发源地暂且不说,但通过变法为秦国横扫六国打下坚实基础的卫鞅,曾受封于此,叫商邑,卫鞅的名字,也以封地为姓,为商鞅,却是不争的事实。
今日的商洛市,在夜晚的灯火璀璨中,随处可见醒目的篆体“商”,装点在路灯柱、马路围栏、桥梁横梁上,“商”字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商山,南环群山,北傍丹水,风光独特。自古以来,游历此处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佳句名篇。
唐朝大诗人元稹,原在长安任监察御史,由于得罪权贵,元和五年(810年)被贬为职位卑微的江陵府(府治在今湖北江陵)士曹参军。五年之后的春天,奉召还京,想到终于可以入武关,过商山,抵长安与亲人团聚,于是悲感交集,写下了《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
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
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
宋朝诗人王禹偁也在《寒食》一诗中写到: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乐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阳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可见,古之商山,在文人骚客的眼中,都是景色幽雅,风光旖旎,令人留恋。正如王禹偁在《自王黄州小畜集》所写,“气蒸丹水碧,脉阔紫芝甜。岭碍翻云鹘,峰遮落海蟾。涧深春有冻,影阔夏无炎”。
更多精彩请访问:陕西旅游网
精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