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士伯夷、叔齐是如何“不食周栗”而亡的?

(2014-12-15 09:24:36)
标签:

大秦岭

陕西旅游

不食周栗

隐士

伯夷

分类: 中华父亲山——大秦岭寻访之旅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日,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孟郊《游终南山》

 

隐士伯夷、叔齐是如何“不食周栗”而亡的?
宝鸡磻溪谷姜子牙钓鱼台

 

从古至今,秦岭都是隐士的天堂。

除去上古时期“许由浮瓢,巢父洗耳”的隐士传说,中国的隐士文化,确切地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先有半生怀才不遇,四处溜达,最后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以没钩的鱼竿钓鱼打发余生的姜子牙,得到周文王的赏识,请其出谷辅国,成为一代名相。后有伯夷、叔齐以“不食周粟”,绝食而亡,成就了一段宁死不辱的佳话,也开启了中国隐士的传奇。

伯夷和叔齐是兄弟,伯夷兄,叔齐弟,同为商朝孤竹国公子。孤竹国国君死后遗命,让次子叔齐继位。但按照“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传统,国君应该由兄长伯夷继承。于是,作为弟弟的叔齐,要让位于大哥伯夷。

伯夷认为父命不可违,又拗不过弟弟叔齐的反复推让,索性开溜。但是,伯夷没想到的是,叔齐连国都不要了,紧随其后。

彼时商纣残暴,作为附属国的孤竹国,即便贵为国君,也是屈人膝下,岌岌可危。纣王喜怒无常,稍有不慎,便是要掉脑袋的。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弃国私逃,已是不恕之罪,便随性不理商纣,跑到了西周——商纣的敌国。

伯夷、叔齐虽然抛弃了商纣王,但是,对于故国商朝,依旧心怀忠诚。即用今天的话来说,我可以移民,但是,你不能侮辱我的祖国,更不能以任何方式侵犯我的祖国,移民不等于叛国。

隐士伯夷、叔齐是如何“不食周栗”而亡的?

伯夷、叔齐拦驾进谏周武王,欲阻其伐纣

彼时,周武王继承周文王遗愿,兴兵伐纣。出征时,据说车载着周文王的灵位。伯夷、叔齐拦住大军仪仗,向周武王进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忠乎?”

仪仗护卫一看,举国伐纣,同仇敌忾,大军都磨刀霍霍向朝歌,突然冒出这两个胡说八道,蛊惑军心的主儿,于是,准备快刀灭口、祭旗。

结果,这情形被曾以隐为进的姜子牙看到了,喝住已利刀出鞘的军士,感叹道,“此乃义士也!”于是,伯夷、叔齐从护卫刀口下逃过一劫,瘫软在地,泪流满面地看着出征的大军浩浩荡荡东去。

武王灭纣,伯夷、叔齐故国不存。兄弟二人以食周粟为耻,隐居于终南首阳山,采薇而食。

首阳山地处秦岭北麓,位于今户县甘峪和周至耿峪之间,海拔2719米,是秦岭第二高峰。

一日,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遇一农妇。农妇知道二人“不食周粟”的誓言。妇人口舌是非多,随口开了句玩笑,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还是古人有文采,随便一农妇埋汰人,都能说出这么经典的话来。

这句话用今天农妇的话来说,就是“你们不是有志气,不喝我们西周的小米粥嘛,但是,你们吃的草,也是我们西周的呀!”

伯夷、叔齐一听这话,顿时羞愧难当,恨不能将那吞进腹中的草根树皮,都当着那位落井下石的农妇面吐出来。

此后,兄弟二人竟真不食周地草木,最终绝食而亡。世人感念兄弟二人气节风骨,将其葬于首阳山。

隐士伯夷、叔齐是如何“不食周栗”而亡的?

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

伯夷、叔齐虽然走完了自己恓惶、悲催的一生,但是,他们以死保节的精神,却受到历代先贤的推崇,称为“二贤人”、“二君子”,歌颂之文不胜枚举。儒家尊其为“圣贤”,道家尊其为“大太白神”和“二太白神”。并有大批的效仿者,以隐居或绝食的方式,表达与某种有违自我意愿世事的不妥协,或决裂。

古代“文臣死谏”的精神,也是效仿伯夷、叔齐。如果哪位帝王的文武百官中,出现了伯夷、叔齐这样的人,那是帝王的大幸,因为证明他手下尚有以死报国的忠烈;同时,也是帝王的大不幸,因为这证明,他是个像商纣一样不得臣心的昏君。

所以,历代君王最怕有人说,当朝的某某,就是当朝的伯夷、叔齐。

但是,惟独西汉东方朔不以为然,说这伯夷、叔齐是“古之愚夫”,认为“贤者居世,与之推移,不凝滞于物”。意思是说,真正的贤者应当顺势而为,不必拘泥于刻板的繁文缛节。

当然,这是胸怀大才,性格诙谐,言词敏捷,自荐升官,又滑稽多智,常在汉武帝前谈笑取乐,“观察颜色,直言切谏”的大红人,被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为“滑稽之雄”的东方朔,站着说话不腰痛的一家之言。正如他的不修边幅,大不咧咧,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事风格,为历代循规滔距,有礼有节的士大夫不齿一样,隐士有隐士的处世哲学,死士有死士的理想抱负。

隐士伯夷、叔齐是如何“不食周栗”而亡的?
伯夷、叔齐隐居的秦岭首阳山

伯夷、叔齐“不食周栗”的清高,演化为一种民族气节。后孟子“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齐饥民“不食嗟来之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不食美国救济粮”,都是有节之士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的英雄气概。

也有人说,文人酸,爱钻牛角尖。但是,若文人不酸,武士不怒,都阴奉阳违,阿谀奉承,委曲求全,也就不会有文人的高洁凛然,武士的奋勇杀敌。这样的时代,是一个缺少骨气和底气的时代,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没有未来的社会。


                                                          (文:贾云峰/孙小荣  摄影:胡军)


  更多精彩请访问:陕西旅游网

一句话,一张图片,随时随地让你了解最新鲜的我。
点击以下链接注册,和我一起来玩吧!
http://t.sina.com.cn/yunfengjia/profile

更多文章,请回首页

精彩系列:

中华父亲山——大秦岭寻访之旅

荔波:最美山河水,最炫民族风
慢走铜川

博览江海,情动南通

拍案惊奇

成语之乡太极圣地--邯郸
挪威不再陌生

走遍炫影澳洲

让日光将的心灵照亮

激情穿越枫叶之国

上海之根松江

你不得不去即墨的50个理由

你不知道的上海青浦

台湾走透透

我脚下的皇城

三口品北京

创意引爆生活

独家发布旅游创新传播理论和方法

点击德安杰旅游策划专家精彩不容错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悠闲的馆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