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秦岭陕西旅游杜甫杜公祠少陵塬 |
分类: 中华父亲山——大秦岭寻访之旅 |
与牛头寺毗邻的是修建于明代的“杜公祠”。既到祠前,当然要去礼拜诗圣。却不曾想,管理处的值班员,竟然是老李的故交,两人好一阵热情似火的寒暄,末了才想起我的正事儿。
老李的故交为我们找来讲解员。据讲解员说,杜甫和少陵颇有渊源,这里不仅是他漂泊生涯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杜甫远祖杜预的故乡。
杜预,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杜预的故乡是长安。出生于河南巩义的杜甫,住在少陵塬,可算是回祖籍老家了。所以,杜甫也自称“少陵”、“少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在《九日五首》杜甫曾写道,“故里樊川菊,登高素浐源。他时一笑后,今日几人存”,抒怀物是人非的惆怅。
杜公祠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0年)杜甫写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这是现存唯一的杜甫墨迹。展室墙壁上有《唐书·杜甫传》、《杜甫年谱》、“杜甫足迹图”、“杜氏世系表”、“杜甫在长安行迹图”等,陈列有杜甫“三吏”、“三别”诗意雕塑。
杜公祠外景
最有意思的是康熙年间长安邑人张道治的自责碑文:“余特谒公祠,见其像脱落,堂倾圮,不禁喟然曰:公生长于斯,其精神魂魄亦当聚于斯,岂公生平沦落坎坷,而遗像复处此不蔽风雨之地,是余之责也乎!因急命匠石,辟旧址,营新居……另为改修,焕然一新焉。”
结合杜甫雨打飘零的一生,缓缓读来,令人动容。或许,只有这份愧对伟人,愧对历史的自省与自责,那些先贤创造的文化和精神,才能得以永续。
杜公祠享殿门柱楹联题得好:“一代悲歌斥叛乱忧黎元世称诗圣;千秋传唱化邪恶启民智人尊文昌”,反之,只有“千秋传唱化邪恶启民智”的今人情怀,才能对得起“一代悲歌斥叛乱忧黎元”的故人磨难。
展出杜甫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三吏”、“三别”作品的窑洞
离开杜公祠,我们赶往少陵塬畔朱坡村华严寺。其实,樊川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华严寺那两座孤兀耸立,远远便能望见的佛塔。这华严宗的发祥地,也曾饱受冷落,如今正在大兴土木。坡高路陡,我们弃车而上,被工程车辆碾压出的尘土,沉积之处,足可淹没足面,稍有不慎,一脚进去,便人仰马翻。工程车轰隆隆一过,便尘雾迷茫,灰头土脸。
华严寺有一大一小两座塔,大的一座偏东,是华严宗始祖杜顺和尚的“真如塔”。杜顺和尚道行甚高,先后受到隋文帝杨坚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敬重。圆寂后,李世民下诏为其修建“真如塔”以示尊崇。
“真如塔”塔平面呈正方形,四面七级,造形和大雁塔相似,只不过是实心的。从上到下,第一层嵌石刻“严主”二字,中间第三层嵌石刻“无垢净光宝塔”六字。原来塔下有杜顺和尚的塑像,现在已经不存在,只有一个拱形券洞。
西边的一座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六面五层,供奉有华严三圣,即卢遮那佛、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还有18罗汉。根据重修碑记,上世纪80年代,清凉国师塔因地基下陷倾斜,但却并未倒塌。1988年对其进行了移位重修。
华严宗从唐朝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今,樊川华严寺虽然不复当年气象,但仍旧受到日本及东南亚信佛游客的青睐,他们来此寻根问祖,围塔念经,表达礼佛之虔诚。
因此,经过多次修整,华严寺古刹围绕两座佛塔的配套建筑,也颇具有日本建筑风情,佛殿阁廊鳞次栉比,充满生气。正在施工的繁忙,也预示着,这座被遗忘是寺庙,如今又迎来它的新生。
更多精彩请访问:陕西旅游网
精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