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瑶族禾仓瑶族饮食荔波旅游粮仓禾仓 |
分类: 荔波:最美山河水,最炫民族风 |
封闭型的渔猎、采集和刀耕火种式的粗旷农耕生活……崇山峻岭的恶劣环境,非但没有打垮勤劳勇敢的瑶族同胞,反而培育了他们面对和挑战恶劣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力。瑶族粮仓群,正是这种古老民族智慧结晶的最好佐证,就地取材、防火防鼠防潮的设计,令人无不感叹这是一群大山深处雕刻家与建筑师的最具艺术、智慧的杰作。
初识“禾仓”
走进瑶山,我们一行人行走在藏于灌木丛中、瑶家人用赤脚踏成的山间小道上,少了青石板砌成石阶的坚硬,多了更接地气的平坦踏实。这是瑶山对每一位造访者所进行最初的意志考验和情感馈赠。它要让你全身心地感受到瑶山人独特的生存艺术。而这,才只是瑶族人展示艺术智慧的开始。
反反复复的上山下山,穿过灌木丛、茂密林,汗流浃背之际,茂盛的绿色终于被几栋造型别致的小草房代替,瑶家寨子,我们来了。
正当我们要感慨这些小草房的古朴与厚重时,向导却告诉我们,这小房子不是瑶族人的家,而是他们的“禾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储存粮食的粮仓。
对于瑶族人来说,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粮食的栽种十分不易,于是珍惜粮食、注重储藏就成了瑶族人的头等大事。而就是这头等大事,也被擅于发现生活艺术的瑶家人赋予了这世界上最富艺术气息的智慧。
一栋栋依山而建、顺坎而搭“禾仓”,横七竖八地排布在二十多米的山坳里。矗立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禾仓,历经岁月的更替,如今早已与天地浑然一体。
向导告诉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建有禾仓,禾仓有大有小,大的可储粮数吨,小的可容几千斤。
分散而建的禾仓,一眼望去,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多边形的。向导向我们解释说,这些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禾仓,由于其主人的不同,被命名为“单仓”、“姊妹仓”、“哥弟仓”和“夫妻仓”“合仓”等等。单从这名字上就能让人对这家禾仓主人有个初步的了解,瑶家人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在这里即可见一斑。
“禾仓”中的生态学艺术
之所以称瑶族的“禾仓”是世界上最富艺术智慧的粮仓,源于兼具功能与美观的建筑造型。
瑶家的禾仓,用四棵杉木树做立柱,支撑着上面的仓。这四棵立柱高约六七尺,柱子底部用木材横穿为粱,相连为四边正方形。木架上面可以储放大量作物,木架下面则可放置很多生产用具和物品,而没有东西存放的,据说是青年人幽会的最好去处。
圆形仓顶上大部分用茅草覆盖,并捆扎成宝葫芦状。方形和多边形的“禾仓”大部分也盖着茅草,只有极少数的禾仓顶部,盖有发黑长苔的瓦片。“禾仓”的底部是用木板均匀地镶拼,四周用竹篾纺织或木板而围。仓门虽然封闭得严严实实,“禾仓”却通风透气,终年干燥而不受潮。
瑶家人建造“禾仓”中最为经典之笔,当属在每根柱子与仓底的结合部,安装有一只光滑铮亮的椭圆形土陶罐子,用罐子将立柱与“禾仓”分隔。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成功地防止了老鼠无所不能的侵袭——当老鼠顺着立柱往上爬时,光滑圆形的土窑罐,便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险关,阻止老鼠进入仓内。
这一普普通通的妙招,不仅彰显了瑶家人的智慧,也解决了人们自古以来最为头痛的鼠患之灾。
告别瑶山时,我们不时地回望矗立在山坳里的粮仓,不禁感慨,繁衍生息上千年的瑶族,不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更是一个将天地自然与日常生活融合一体的智慧民族。
如果说文明的标志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么,瑶族人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
初识“禾仓”
走进瑶山,我们一行人行走在藏于灌木丛中、瑶家人用赤脚踏成的山间小道上,少了青石板砌成石阶的坚硬,多了更接地气的平坦踏实。这是瑶山对每一位造访者所进行最初的意志考验和情感馈赠。它要让你全身心地感受到瑶山人独特的生存艺术。而这,才只是瑶族人展示艺术智慧的开始。
反反复复的上山下山,穿过灌木丛、茂密林,汗流浃背之际,茂盛的绿色终于被几栋造型别致的小草房代替,瑶家寨子,我们来了。
正当我们要感慨这些小草房的古朴与厚重时,向导却告诉我们,这小房子不是瑶族人的家,而是他们的“禾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储存粮食的粮仓。
对于瑶族人来说,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粮食的栽种十分不易,于是珍惜粮食、注重储藏就成了瑶族人的头等大事。而就是这头等大事,也被擅于发现生活艺术的瑶家人赋予了这世界上最富艺术气息的智慧。
一栋栋依山而建、顺坎而搭“禾仓”,横七竖八地排布在二十多米的山坳里。矗立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禾仓,历经岁月的更替,如今早已与天地浑然一体。
向导告诉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建有禾仓,禾仓有大有小,大的可储粮数吨,小的可容几千斤。
分散而建的禾仓,一眼望去,有圆形的、方形的,还有多边形的。向导向我们解释说,这些造型各异、大小不一的禾仓,由于其主人的不同,被命名为“单仓”、“姊妹仓”、“哥弟仓”和“夫妻仓”“合仓”等等。单从这名字上就能让人对这家禾仓主人有个初步的了解,瑶家人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在这里即可见一斑。
“禾仓”中的生态学艺术
之所以称瑶族的“禾仓”是世界上最富艺术智慧的粮仓,源于兼具功能与美观的建筑造型。
瑶家的禾仓,用四棵杉木树做立柱,支撑着上面的仓。这四棵立柱高约六七尺,柱子底部用木材横穿为粱,相连为四边正方形。木架上面可以储放大量作物,木架下面则可放置很多生产用具和物品,而没有东西存放的,据说是青年人幽会的最好去处。
圆形仓顶上大部分用茅草覆盖,并捆扎成宝葫芦状。方形和多边形的“禾仓”大部分也盖着茅草,只有极少数的禾仓顶部,盖有发黑长苔的瓦片。“禾仓”的底部是用木板均匀地镶拼,四周用竹篾纺织或木板而围。仓门虽然封闭得严严实实,“禾仓”却通风透气,终年干燥而不受潮。
瑶家人建造“禾仓”中最为经典之笔,当属在每根柱子与仓底的结合部,安装有一只光滑铮亮的椭圆形土陶罐子,用罐子将立柱与“禾仓”分隔。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成功地防止了老鼠无所不能的侵袭——当老鼠顺着立柱往上爬时,光滑圆形的土窑罐,便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险关,阻止老鼠进入仓内。
这一普普通通的妙招,不仅彰显了瑶家人的智慧,也解决了人们自古以来最为头痛的鼠患之灾。
告别瑶山时,我们不时地回望矗立在山坳里的粮仓,不禁感慨,繁衍生息上千年的瑶族,不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更是一个将天地自然与日常生活融合一体的智慧民族。
如果说文明的标志是追求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么,瑶族人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
更多精彩请访问:荔波旅游网
精彩系列:
前一篇:梅花香自荔波来
后一篇:儒家文化从孔庙德庆学宫流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