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贾云峰旅游荔波瑶山白裤瑶 |
分类: 荔波:最美山河水,最炫民族风 |
曾有人对我说,你不应该像生活那样去旅行,因为旅行的意义就是要逃离生活中的种种桎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拥抱一种新鲜的体验。但如果在那里逗留的时间长了,旅行的新鲜感便会慢慢流逝,生活的规律性则悄然而至。
因此,在一个地方旅行的时间不应超过1周,去用7天的时间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在自己即将适应的时候动身离开,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一直很欣赏这位朋友的见解,直到来到了荔波为止。
在荔波的每一天,我都会在荔波收获完全不同的旅行体验:从浓郁着南国风味的喀斯特山城,到飘荡着田园风情的樟江风光带;从流溢着仙露明珠的小七孔景区;到雕刻着奇峰溶洞的大七孔景区……每到一处景观,就如同步入一片新的世界,收获新的体验。
今天,我要去的地方则是荔波的瑶山,白裤瑶族同胞聚居的地方。
荔波有世界上唯一幸存的喀斯特原始森林
白裤瑶——人类文明活化石
我对白裤瑶族有些许了解,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其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赋予“人类文明活化石”的美誉,令她得以享誉世界。
同时,白裤瑶还是一个由原始社会生活形态,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民族,至今仍遗留着母系社会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而我正是带着对母系社会生活状态的好奇,才前往里湖乡,准备一探白裤瑶族的真貌。
车行里湖乡,时光仿佛倒退数十年。随着身边景物争先恐后般遁去的,是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在静默地绽放:延绵起伏的山峰和错落有致的稻田恭候在道路两旁,快速驶过的村落人家前,悠闲自得的坐着几个村民在树荫下不紧不慢地作着针线活。
我将车停在村角下,步行进入村庄,沿路不时有穿着苗族装扮的人路过。而据同行的人介绍,这就是白裤瑶族的村民了,之所以穿着貌似苗族,是因为白裤瑶族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而瑶族和苗族在历史上有着极深的渊源,因此,两族人们的服装在外人看来可能没有区别。
白裤瑶服饰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在我们言谈之时,远处传来一阵紧凑的敲鼓声。声音干脆浑厚,且蕴含着一种悲哀的情调于其中。而我们自然要循着这鼓声,朝着远处人群簇动的方向走去。
奇特的埋葬习俗
一群群白裤瑶族人身穿鲜艳的盛装,抬着铜鼓、折糯(一种食物)、米酒,从四面八方朝一家寨子涌去。
我也随着人群一起走到近前,发现这家门前空地上放置着一面大鼓,鼓面似猴脸,一侧的铜鼓架上海串联悬浮着更多的铜鼓,形成一个项链般的铜鼓链。
而所有赶到这家门前的人则将带来的折糯码放到铜鼓架的横梁上。同时,旁边的人们再次敲响铜鼓,低沉苍凉的鼓声再次笼罩了整个村子。
望着眼前好像电影中的远古祭祀场面,我好奇地立在原地,有些手足无措地看着他们的活动。这时,一位中年白裤瑶族男子向我走来,他似乎看出了我这个外乡人的疑惑,主动对我介绍起这一祭祀活动的来龙去脉。
原来荔波白裤瑶族有一种习俗,长者死后要先“假葬”或以泥封棺,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择吉日正式下葬,也成为“二次葬”。而在“二次葬”的时候,要举行比之前更为隆重的葬礼,包括敲铜鼓、唱古歌以及砍牛等祭奠的仪式。
一边听着他的讲解,我一边踱步到人群聚集的寨院门口,发现失去亲人的这家人正忙着雕刻两根柱头。而柱头上方则篆刻有简朴的花纹,中部还各有一个套环。
看我疑惑的表情,中年男子再次为我解读说,这两根柱头马上就要竖立在死者坟前的两侧。而在砍牛以后,则要将牛角就插在这套环里,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在死者先前的屋里,停放着他的棺木,悼念者鱼贯入屋,扶棺而泣,感情真挚。屋外一边摆开流水席,另一边的空地上,则有年长者唱起传统歌曲,为死者悼念。
血腥的看牛祭祀
祭祀活动进行了将近一个上午,直到下午4点,鼓声才嗄然而止,取代的则是忽然响起三声鸟铳,预示“砍牛”即将开始。随着人群的嘈杂声,我看到远处有将近3、4头牛被拉进祭祀的中央场地。
而场中竖着两根木桩,白裤瑶族人将领来的牛各自拴在一根木桩上,之后在木桩前立起一根青翠的竹子。据说,这两根竹子在祭祀之后要栽到死者的坟前,这样牺牲的牛才能随死者一起升到天堂。
不仅是我,白裤瑶族人似乎也对砍牛充满好奇,人群如堵、翘首以待。
这时三名枪手再次出现,重又朝天鸣三响铳。身着特殊服饰的祭师应声上场,端着一筐箩米,拖长声调念念有词,一边抓米朝天空扬去,一边说:“死去的尊者,请把您的牛领去吧,您放心地去天堂吧。”
祭师下场,三名枪手再朝天鸣三响铳。这时,死者家属披麻戴孝,弯着腰,每个人手中都握有一束青鲜的嫩草,哽咽着朝牛走去,抚摸它,向它鞠躬并喂食青草,场景十分悲切动人,充分表达了他们对牛的深情。
拜牛、哭牛之后,两名砍牛者便走出来,由死者家属和村里各出一人。我身边的族人向我介绍,砍牛的刀要磨七天,甚至到了吹毛可断的地步,以减轻牛的痛苦。而砍牛时只能砍牛角后面的牛颈,切忌砍在牛角上,因为牛角还要完整地放在死者坟前。同时,砍牛只可砍三、五、七、九刀,由丧家视情况而定,但须是单数。
了解了程序之后,我眼见死者家属从长者手中领过砍牛刀,之后绕场一周,向参加祭悼活动的众人鞠躬,再向被牺牲的牛鞠躬致歉。此时,牛已觉察死亡在悄悄逼近,不安地绕柱子打转、出粗气。
四周人群再次骚动起来,人们大着嗓子吼叫,朝牛扔土块,甚至上去用棘条抽打牛,目的是叫牛更加惊恐万状,乱蹦乱跳,让砍牛手难以下刀或忙中出错,好看砍牛手的笑话。
白裤瑶砍牛是残忍的,牛颈上裂开的口子一尺多长,张开血盆大口,鲜血喷涌而出,在夕阳下闪耀着疹人的红光。白裤瑶族人往往在这时已动了恻隐之心,第二头牺牲的牛便改用捅刺放血的办法杀死。
回去的路上,我始终在回忆着白裤瑶族砍牛祭祀的场面,那些情景仿佛牛魂不散一样缠绕着我的思绪。它原始、暴力、甚至相当地血腥,但同时又反应出,这个仿佛是从布满青苔竹藤的历史深处,步步走向现实的民族鲜活生动的特性。
古老野蛮的祭祀与充满活力的白裤瑶族人,这看似矛盾的两面却是整个荔波景区旅游特性的一种反射,就像大七孔景区的雄伟、小七孔景区的秀丽,阴阳与雌雄的两面性不仅是白裤瑶族,同时也是荔波景区的特色。
我想,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巨大的反差,才能令我在荔波景区多日的旅游中总能体验到新鲜的感受。
我最近在玩新浪微博,很酷、很新潮。
精彩系列:
备注:
1/凡在2012年1月4日至12月31日期间,评论排在每篇博文的“沙发”和每页的第9位的博友,将有机会获得每月精美礼品。
2/ 本博主原则上不删评语,但如有恶意攻击的评语,将删除,下面的评语顺序依次递进;若出现同一用户名的连续几条评语,将按一条计算,并删除其余评语;
3/ 为确保博友身份无误,中奖读者请务必使用新浪博客注册的用户名发表评语,匿名用户则无获奖机会;
4/无意义的、敷衍的、纯广告灌水即使抢到座位也无效,依次顺延给下一位留言者;留言中如能指出博文谬误之处的,也将有奖品赠送;
5/ 新鲜出炉——留言之“最”榜单,每个月我将在留言者里面评出最温馨留言、最深度留言、最搞怪留言、最认真留言、最挑刺留言(暂定)等等,每月底或月初发榜;
6/本次互动接受博友多次中奖;获得奖品的新浪注册用户,将会收到中奖通知留言,请在每月获奖名单公布后,自行将联系方式发到博主邮箱:info@dnjpr.com;
7/
如中奖博友博客主页无法留言或发纸条,作自动放弃处理。
本博主保留对以上全年互动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特别说明:以上评奖活动适用于所有博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