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人间繁华,方求返朴归真。
这是朱家角人的传统精神。走进任何一个朱家角家庭,那种源自根本的朴素气息就会扑面而来。
在朱家角,就有这么一座象征这种精神的桥——平安桥。

平安桥如其名一般朴素无华,甚至毫不显眼
要知道,朱家角的桥可是气质迥异的,因为它们每一座故事不同,材质也不同。有的是纯青石的,有的是木结构的,有的是木包水泥加小瓦的,小家碧玉还略施粉黛。
而平安桥呢,是素面朝天的,系砖、石、木混合结构。桥身及桥基为花岗石条,两旁扶手用青砖砌就,中间扶栏是二根原木,不加任何修饰。
这座桥踩上去发出“咭咯咭咯”的声响,让初到的游客觉得象是个“危桥”,可在青浦,平安桥却让人感到非常平安和安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跟它另一个名字相关——戚家桥。
戚家桥?
对,确实和戚继光有关。
相传这座桥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行军路过时所造。
戚继光自幼熟读兵书并有凌云壮志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出身将门,受父亲教育影响,从小喜爱军事,并立志做一个正直的文武全才的军人。
当时,中国的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戚继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十六岁时,他曾经写下一首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意思是说,做官并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祖国海疆的平静。

戚继光不以书法名世,笔墨之间却饱含豪情
17岁那年,他继承父亲的职务,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戚继光一上任,摆在他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倭寇为患。
当时朝廷派他前往浙江,任定海参将,因为这里是倭寇活动的中心地区。戚继光很快组织了一支由农民、矿工组成的军队。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他懂得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所以亲自教兵士使用各种长短武器。他还根据中国南方沼泽多,倭寇又惯于用重箭、长枪作战的特点,创造了一种“鸳鸯阵”,这是和敌人进行短距离肉搏的战斗组合。
在战斗中,戚继光的军队先以火器、弓箭作掩护,敌人进入百步之内发火器,进入六十步内发弓箭,敌人再进,便用“鸳鸯阵”冲杀。

在戚继光的带领下,将士们奋勇杀敌,保疆卫国
当时朱家角古镇是江南水乡,四面是水,倭寇为患。在原先没有平安桥时,河的一边是平民百姓,另外一边时常有倭寇来袭,搅得百姓们都很不安宁,明军也不敢随便去对岸攻打倭寇。
戚继光得知这个消息后,随即来到朱家角,亲自查看地形。他左思右想,自己的军队也都是农民和矿工出身,何不在此建一座桥,方便他们行军去抗击倭寇,也可方便当地的百姓,实为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的好办法。
戚继光和他的军队都是行动派,想好了就立即开始着手动工,他们就地取材,以砖、石、木造成一桥。因为仅为行军路过,对材料、工艺都不可能十分讲究,只求坚固耐用,所以桥石不平。他们后来过桥时,桥上石板会发出“咭咯咭咯”之声,但却十分坚固,至今还保存完好无损,仍能行走。
这座桥位于大新街街口,旧时这里曾叫平安里,故名平安桥。

戚家桥如今仍坚固耐用,为百姓提供方便
戚继光带领军队踏上这座他们建造的桥,和倭寇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倭寇做梦也没想到,戚继光会自己动手造座桥过河来攻打他们,他们根本毫无防备,抗不住戚家军的猛攻猛冲,终于完全被歼灭。
戚继光从桥上凯旋归来,朱家角的百姓们都兴高采烈,烹牛斟酒地给士兵们慰劳庆祝。
戚继光的这支军队,经过他的严格训练,精通战法,军纪严明,在战斗中屡战屡胜,深受人民的爱戴,人们称这支军队为“戚家军”。

戚家军所到之处,让倭寇闻风丧胆
而朱家角的人们为了纪念戚家军为民造桥,抗倭功绩,故称平安桥为戚家桥。
当年戚家军从桥上经过,威武豪气一直贯穿至今。走在戚家桥,虽然它发出“咭咯咭咯”的声响,你却能感到心里踏实,因为戚家桥是桥中的男子汉。军人是拒绝造作的,所以戚家桥没有一丝扭捏。
漫步戚家桥上,你领略到的是朱家角阳刚之美。

这副对联是对戚继光光辉一生的最佳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