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淮安地理标志南北分界线伪文化杂谈 |
分类: 创意 |
饱受争议的《江苏淮安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项目在断断续续开工一年后,“终于”获得了国家测绘局的批准。一个将中国划分为南北的“球体”滑稽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该项目象征南北分界的主体标志雕塑“红蓝球桥”,据说是对上世纪30年代建成、目前已被废弃的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进行的改造,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废物利用。按项目设想,未来几年,在河两岸还将“充分发挥人类主观能动力”,种植南北方不同品种的乔、灌木植物,修建不同风格的建筑,以达到给参观者留下“身临南北分界点”的直观感觉……这是一个明目张胆、贻笑大方的“伪”地理、“伪”科学、“伪”文化的“政绩工程”典型代表作。
横贯中国东西的秦岭—淮河一线,被公认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横跨了陕西、河南、安徽、江苏4省,其地质、地形、地貌、植被、气候、风俗等都是自然“存在”,而非刻意“塑造”。南北地理分界线是一个范围概念,与北回归线、赤道、本初子午线等唯一数据性的概念完全不同,建立所谓分界标志不仅滑稽可笑,甚至误导大众,形成错误的文化及科学认知。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分界球”是个什么样子:
据“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规划”的设计师介绍,项目设计中强调了该场地所特有的“差异”与“融合”的内涵:“差异”在设计中主要通过植物、色彩、形态的区分来体现,在河流两岸分别种植具有南北不同特征的植物,用色彩中的红与蓝分别代表气候上的热带与寒带,用形态中的柔与刚分别代表南北文化中的柔美与爽直;而“融合”在设计中主要通过活动的连续性和各种功能的整合加以实现。这些设计理念与手法可谓直白到极点,连设计师们也只能靠意想、杜撰和伪造来粗暴的实现分界线的人为表达。
球体北面与南面分别用蓝色与红色象征北方与南方的气候特征。
这样一个并不很大的建设项目,之所以会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争议,说明标志建筑不仅具有单纯的建筑技术性,还要有科学性,而其附带的文化属性则更强,对地区、对民俗的文化影响力更大且更持续。标志不是随便就可以搞的。
总结了一下各界对此项目的争议,但请读者们也留下你对此项目的议论。
一年前,淮安准备建设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的消息公布后,立即引起社会广泛争议,褒贬不一。从选址是否科学,到地方利益之争,再到南北对立之嫌,引发了人们从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不同角度的议论。在当时新浪网进行的“如何看待建设南北分界标志”的网络调查中,约15万名网友参与调查,93.61%的网友认为淮安不该建设我国南北分界标志,只有不到7%的网友表示赞同。
反对者认为:“南方和北方只是民间的一个模糊概念,我国不该有具体明确的南北方分界线。”“团团圆圆的中国为什么非要分南方和北方?”“所谓南北分界线标志和纯地理意义上的北回归线、赤道线标志不同,它只会留下历史隐患!”“花钱在这些没意义的事上,不如多给老百姓办些实事。”
赞成者表示:“这对普及地理知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建不建南北标志物,南北界线依然存在。建标志物只是为了有一个更明确的概念和认识。”
淮安文化界人士的理由:淮安历史上就是“辕楫交替”之地,有“南船北马”之说,在建筑、饮食、植被、气候、语言、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此外,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古黄河与古淮河汇为一体,穿城而过,因此,在古淮河上建南北分界标志有其代表意义。
淮安市政府的分析:建设南北分界标志主题公园主要有3个目的。一是依托气候地理博物馆,建设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二是配套文化休闲设施,建设人文景观;三是打造一张城市名片,提高淮安知名度。
专家们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反对者:长期以来,横贯中国东西的秦岭—淮河一线,被公认是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南北地理差异并不是哪个省哪个地区所能垄断的,也没有哪个城市能够绝对代表,因为这个地理过渡带是个比较广的概念。
赞同者:南北地理分界标志是自然遗产,不具有排他性,南北地理过渡带的典型城市都可以建设相关标志。淮安只是想充分挖掘城市的地理、历史、文化资源,并无独占之意,位于南北分界线上的城市当然可以再建其他标志。
反对者:一些对区域的人为划分,缺乏科学依据,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在开发地理、文化、历史资源时,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社会心理因素,避免激化区域对立情绪。
其实,有很多城市都在争说自己是某名人故里或某姓氏源起,加上现在的某地理标志,从炎黄五帝,到老子诸葛亮;从中国中心点、南北分界线、东西分界线,到几十上百个姓氏源起地,纷争不断,纵及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横贯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
这类纷争多由地方政府“带队”,“御用”专家学者展如簧巧舌,一帮群众摇旗呐喊,当地媒体舆论助阵。在这些争做“故里”和“标志”的地方,很多并不是为了尊重历史与地理,更不属于学术之争鸣,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谋利,大搞政绩项目,挥霍财政。一些专家学者出卖自己的专业灵魂生拉硬套甚至歪曲事实以做附庸换得私利伪名。这些偏离实事求是的行经,是对中华文化的亵渎和伤害。
如果不附加那些经不起推敲的功利色彩,单看灯光色彩,还是蛮漂亮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