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事部二级口译准备经验

(2013-03-12 14:54:03)
分类: 学习
1月5号上午,室友打电话来告诉我二口过了。当时正在给学生上课,全然不知已经可以查分。电话里压抑着兴奋的心情说:“嗯,知道了,回去牛哥见。”挂了电话我做了个双手握拳怒吼的姿势,对着错愕的学生们摆摆手,“你们啊,图样图森破!”然后继续上课。 

目的达到了,其实过程怎么描述都可以。Winner大可以渲染自己悲壮惨烈的跋涉征程,因为Loser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底气来佐证你。我不想把自己的备考描述得多么壮士断腕,因为这只是一个于我而言平常的学习过程,只是比别人多耐了一些辛苦罢了。 

这是我第一次考CATTI-2的口译,本来抱着试水的心态而去,但最后顺利PASS也给这即将过去的一年增添了几多分量。当然并不是说考出来的人就一劳永逸,或者没考到的人就永远没有机会,作为靠外语吃饭的人,这张证是你入行最好的背书,敲门砖的好处在于,和徒手叩门的人相比,你的声音更容易被倾听。所以从入学以后就一直有这样一个念头,要在这学期冲下这个目标。我还清楚地记得,9月8号书从卓越寄到,三个人六本书,沉甸甸的一个大纸箱。我还顺便买了一个2G的MP3,准备听听力材料用。不过后来的日子证明2G的还是买小了,最少也要买4G的才够。 

从拿到书的那天开始,两个月的备考过程也正式拉开帷幕。选一个下午,找一个空教室,带上所有用得着的备考资料和设备,自己跟自己谈半小时的话。问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真的决定要考了?真的甘心在别人放松享受的时候埋头苦练?真的坚持每天早起晚睡独来独往?如果不是,那现在赶紧把书转手,早早逛街吹水谈恋爱看电影还来得及。如果是的,那开弓没有回头箭,就继续往下走吧。 

备考第一步:先算算自己一共有多少可用的时间。 
从9月8号到11月12号,总共有67天,这其中还要除去每周一天洗衣晒被处理杂事、国庆假期的两天懒散和效率低下,以及预留的三天机动安排,所以真正能有效利用的时间只有53—56天。在这样的一段时间里是不会有假期的概念的。只要未到考试那一天,那就永远都要处在紧张的状态。 

备考第二步:计算一下自己的总任务量。 
当时手头有4本书,一本346页的《二级口译实务教材》,一本342页的《二级口译教材配套训练》,还有上外梅德明主编的那一套上外口译专业教材《会议同传》和《专业交传》,以及自己打印的一些讲义,包括三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译协最新发布的表达方式和之前考研时积累的一些词汇和句型。除此之外,还从图书馆借了江晓梅的《英汉交替传译教程》,梅德明《口译进阶教程》,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何炳威《容易误译的英语》,卢信朝《挑战口译》,陈翔《英语高级口译实战演练教程》。在这些书里王斌华和卢信朝的还比较有用,口译的书看多了也就发现,其实天下文章一大抄,大部分口译的书内容都大同小异,无非是文章选择的范围和新旧不同而已,真正实现口译产出与原文语篇对比分析的很少。 

闫文培《现代汉英俚语对比研究》和平卡姆的《中式英语之鉴》我也借过来看了,不过走马观花没有细读,最后都没有看完就还给了图书馆。王耀昶《现代英语速录》是本奇葩的书,我以为会很有帮助,其实完全就是在介绍作者发明的那套速录软件的,没有任何实际帮助。

备考第三步:给自己制定一个合适的起居时间表。 
当时统计完任务量之后头皮就发麻了。56天的时间里要看完900多页的书,而且要分三步看,我把它称为“三过”。第一遍囫囵过,这个过程应该占整个备考时间的30%—40%,即你需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读过、看过一遍,筛选出自己不熟悉的生词和短语,整理出自己无法第一时间想到的翻译方法和对应句式;第二遍精研过,这个过程依然需要占40%左右的备考时间,反复的背诵、熟悉、大声朗读第一遍筛选出来的、自己第一反应想不起来用的词组句型等,最好是能达到听到即译出,条件反射滚瓜烂熟;第三遍为补漏过,这个过程可以在考试的前一周进行,占20%左右的备考时间,集中精力在“政经外文社”这五个方面,因为口译考试的主要话题离不开十个方面,我把它们整理为一句顺口溜:“政经(震惊)外文社,军教宗管科”,即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社会、军事、教育、宗教、管理、科学技术。除此之外还要练习听力,因为口译考试的特点决定了听辨能力的重要性。配套练习的录音一定要反复听,而且肯定不能只听一遍。如此来看我每天至少要看完(并且是全部理解)60多页的内容,同时还需完成句型背诵听辨对比和复习摘录的任务。如果火力全开,一天至少需要3个小时的资料阅读、2个小时的听说练习才能完成基本任务量,更何况我早中晚的效率还不一致。所以我最终给自己安排的复习进度如下: 
早晨:6:00起床,6:30到8:30复习。上午没课的时间全部用来复习。 
中午:11:30午餐,12:00到1:00休息。下午有课上课,没课的时间全部复习。 
晚上:5:30晚餐,6:30到11点复习。12点爬床去。 
9月8号开始至九月底,完成第一遍的阅读过程;从10月3号开始到十月底,用来强化句型记忆和词组练习,主要通过早读晚读的方式;从11月初到考试当天,用来查漏补缺。 

由于是刚开学,新学期的忙乱奔突远大于我的想象。比较失策的就是我开学初的时候还做了班委,报了社团,多选了2门课,以至于各种突发情况穿插期间,证明我自己真是图样图森破了。。。。。。 

初始的计划进行了两周之后,整个人变得非常疲惫非常低落。每天为了老师那边的各种事情疲于应付,还有各种专业论文和作业,而且由于缺少睡眠导致走神的情况经常发生,经常是耳机里听着听着就不知道听到哪里了,只能又重新来过。看书的时候眼睛盯着那一排排单词,但大脑的理解能力却如同卡了壳的钟表般迟迟停滞不前,复习进度让我很不满意,效果也不明显,所以我一度对自己很怀疑,怀疑自己是不是操之过急了,也许上完一个学期的专业课、积累积累再考会更从容更把握。而且期间也有各种所谓善意的题型:师兄师姐们都没有几个考过了的,这个证书全国的通过率才10%多,五月份的那场全国才过了170多人…… 

压力山大。然而放弃断然是不对的,不说别的,就冲那1000多块(报名费+教材+字典+其他工具)的考试成本也得撑到底~ 

我又坐下来开始自省。试过了就会明白,这样自己跟自己对话的过程是很痛苦的,因为你得先否定之前的自己,然后在一地烂摊子上再重建你需要的楼阁。只有你最理解你自己,所以没有任何人能帮到你。 

我跟选修课的老师坦白地交流了一番,然后他同意了我退课的要求;我退了社团,把班委的工作分摊给了其他人,开始把充电器、花露水和长袖外套随身带,把洗衣服的时间减少到一周三次,跟室友的交流也越来越少。每天早晨出门的时候他们还没起,每天睡觉的时候他们大都还在电脑前鏖战。 

我把手边的资料舍弃了一多半,主要精力全放在实务和配套训练这两本书上。毕竟这是最贴近考试的两本书,而看得多不如看得精,宁可把一本书吃透,也不要把很多书都嚼一遍就吐掉。过了这个考试之后,反而更需要努力,因为林超伦有句话一直很震撼:“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全世界都知道!”所以口译这真正是个细水长流的活计。 

十一的时候给自己放了两天假。逛街会友,爬山游泳,并且狠狠地吃了一顿冰激凌。放肆过之后,然后又每天钻在图书馆负一层的7×24自修室,不分醒与梦地看着背着,听着念着。就这样,两个月的时间忽然过去。 

考试结束了之后,一下子闲下来的滋味反而很不习惯,这个时候我才忽然感觉到自己是在享受读研的生活了,不用每天小跑着去食堂抢饭,去自习室占座,去澡房冲凉……不用每天都盯着那些没多少营养的书反复念诵,不用时刻绷着一根弦把其他的机会和活动全都放掉。 

以后的时间,要多去图书馆看看有营养的书。那些什么培训类的教材教辅、考证类的图书都太没价值了,多读些人文社科的书,多增加增加思想的深度和厚度,多珍惜这大段大段完整的、不受打扰的时间来实现一些自己的梦想,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