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大禹治水(二)
(2018-05-12 11:07:34)
标签:
历史五龍考證遠古史白鸟 |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
《淮南子》中這段關于古昆侖的記載只是說开古昆侖北门以迎“不周之风”,這個不周之风是指來自不周山的风吗?如果是,那么不周山无疑是在古昆侖山的西北。这个結論和我们依據《山海經》推測的結論是一致的,即:不周山就是指位于古昆侖西北的准噶尔盆地。而古昆侖(即今祁連山)的北面正是有著“中國第二寒極”之稱的准噶爾盆地,它的北緣的新疆富蘊縣,此地有記載的極端溫度最低爲攝氏-49.8°C(1969年元月26日。富蕴),年平均溫度爲1.9°C。在冬季,祁連山正面阻擋著從准格爾盆地刮來的不周之風。
1931年春,毛澤東撰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有“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毛澤東詩中所说的不周山應該是江西或福建省紅軍根據地的一个類似不周山的地方。其三面也是環山,西面是缺口的某山。中國工农紅軍在這里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一次围剿。
許多專家學者们包括一些研究機構都在努力考證不周山的所在。在他们的辛勤研究的成果中,也確實發現了我國存在着諸多的不周山。
宁夏的学者们發現并考證出不周山就是宁夏的贺蘭山(高嵩父女)。另一些宁夏学者们则认为是宁夏银川的牛首山(杨兆兴、郑铮)。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学术巨著,使人深深為他们的學術精神所感动。其實你只要对中國地理比较熟悉,你就会发现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还有很多的不周之山。
白長山天池,三面环山,西面是长白山天池瀑布。這是一个不周山。
山西盆地,三面環山,西面是汾河外流黄河西河的山口。這又是一个不周山。
青海湖盆地,三面環山,西面是党河流入哈拉湖的山口。這也是一个不周山。據《山海經·山經》記載,在今天甘肅西部和新疆的北部有一個叫做泑澤的大湖,由于泑澤的水位較高,泑澤的水經由當金山口滲入黨河平原。這種不從地上而從地下滲入低地的現象在《山經》中多次提到,就是“其原渾渾泡泡”。所以青海湖由于遠古時當金山口的地質構造上大量滲水,使得上游高水位的泑澤的滲水從青海湖西部的當金山口大量流入青海湖,繼而從青海湖的東頭流出青海湖。
准噶尔盆地,三面環山,西边是几个较低的山口。這也是一个不周山。依據上述文獻和傳說可以知道在共工氏族怒撞天柱之前,準噶爾盆地是一個封閉的湖泊或者叫做“澤”。
在遠古的文獻細心找一找,也許還有一些有待發現的不周山。但是,符合《山海經》所記載的那座不周山應該是唯一的。大禹时代,因為是中国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普查國土資源,很多山作为地標當時是没有名稱的。僅在《山海經》中大禹就為一千多座高山取了名字。正如东晋郭璞為不周山所注解的:“此山形有缺,不周匝处,因名云。”其实这种山形有缺的山恐怕在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能够找到。
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不周山”呢?
為什麼有那么多的“不周山”都是三面环山呢?
為什麼有那么多的“不周山”都是西部留下了缺口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从地球地貌的形成時談起。當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成時期,地质學指出:宇宙中有許多小行星绕著太阳轉,這些行星互相撞击, 形成了原始的地球表面特征,當時的地球还是一颗灸热的大火球,随着地球开始由外往内的冷却過程,產生了一层薄薄的硬壳-——地壳。当时的地球自轉的速度比今天的地球要快。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给了整个地球一个由東向西的巨大阻力。地球上的滚滚岩浆像巨大的波浪一样,迎着東方的“浪头”就凝固成为山,背朝東方的西部浪谷就形成了缺口。这就是不周山形成的地球力学原理。所以地球上的山以東西走向的為多,以“山形有缺,不周匝处”的不周山形状的山最为常见。而这些大大小小的“不周山”在天文力學的慣性作用下一般都是在西面形成缺口。
所以,在先秦文獻中不周山只是一个泛称,是一种地球上的山的常見形態。在中國大地上可以有很多的不周山,有關爭論徒勞無益。但是,大禹在《山海经》里命名的不周山只有唯一的一座,這是中国远古史上第一座被命名为不周山的大山。《山海經》里記載得很清楚,它就位于古昆侖山的西北方向。即使很多人为昆侖山和昆侖墟爭執得不可开交,這座不周山也是位于昆侖山和昆侖墟共同的西北方向。
所以,《山海經·山經》中的昆侖山和昆侖墟可以有爭議,但是不周山在它们的西北方向不会有爭議.在昆侖山和昆侖墟的西北方向只有一座山符合“山形有缺,不周匝处”的條件,那就是今天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它三面環山,西部有缺口,這個缺口就是共工氏族怒觸不周山的結果。其實也不過就是一个氏族挖斷或者撞斷了幾根擎天土柱而已。但是由于撞斷了盆地西部的擎天柱,導致積水從缺口流出,積水下泄以後,盆地裡的水萎縮為一個東西長1120公里,南北寬800公裡的三角形的盆地,原先的准噶尔爾大湖退縮為几條小河(其中就包括我國西部唯一的外流河——額爾齊斯河)。這一改變對準噶爾盆地氣候乃至全球生態的影響都是難以估量的。今天肆虐我國北方的霧霾也就是共工氏治水的歷史演變的結果。這一點在《山海經》等先秦文獻中也是有跡可尋的。
後來,共工氏向南經由敦煌遷徙到了黨河流域的都廣之野。夏人自認為都廣之野就是天地之中。由于都廣兩字的反切的合音是dng,所以河流被命名黨河,其南山被命名為黨河南山。
此後,共工氏向東經由昆崙山(今祁連山)遷徙到了西羌。在西羌這個遷徙地,夏人中誕生了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父親鯀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做禹。這孩子長大後,依照當地的方言大家稱呼他:大禹。中原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中國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據《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是說有某一代共工為和顓頊爭奪霸主,共工氏一怒之下撞倒了不周山,湖水西泄過後,人們發現天柱已折,地維絕。傳說中的不周山我認為就是今天新疆的準噶爾盆地。其史證見于《山海經》《淮南子》等書。新疆當地有很多風化造成的天柱。共工氏撞倒了不周山,使得盆地大水向西外洩。鴻水過後盆地的底部西高東低,人們發現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進而又發現了日月星辰移向了西北,而水潦塵埃歸于東方大海。其實這是一個視錯覺,但是卻被口口相傳成為一個神話。這是共工氏和顓頊氏兩個氏族之間的爭奪霸主的一場大戰。所以共工氏和顓頊氏本是中國遠古史上的曾經存在的歷史史實。但是在遠古史研究中這個史實被部分學者們歸于神話,最終以訛傳訛,這才有了共工觸天柱的神話。
《神異經·西北荒經》載:“西北荒有人焉,人面朱髪蛇身人手足,而食五穀禽獸貪惡愚頑,民曰共工
。”這一點為共工觸不周山做了一個註腳。同時也證明共工氏確實是一個氏族而不僅僅是一個遠古人物。
《國語·魯語上》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這是說在大禹之前的共工氏族曾經先後出過九任諸侯霸主,可見共工氏是一個強勢氏族。作為氏族的首領他們每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鯀就是九霸之一,獲封嵩伯(又稱崇伯,嵩字後出)巧合的是鯀字的方言發音恰恰是共工二字的合音。其巢湖方言發音為gùngng切,古音讀作gn。因此在口傳歷史將共工氏族和鯀混為一談。禹也應該是九霸之一。
共工氏九伯之一的鯀其治水主要採用“水來土囤”的原始方法,後來鯀創造了在山坡上建三仞之城以阻擋洪水。但是鯀終因數年治水不力。加上未經請示就擅自動用治水的戰略物資息土,最終為舜所殛。但是鯀最終究竟死了還是沒死是存疑的。其一,开天辟地大禹治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