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大禹治水(三)
(2018-05-12 11:10:26)
标签:
文化娱乐遠古史五龍考證历史 |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
开天辟地大禹治水(三)
共工氏歷代治水,作为水官的鯀水性是基本功;其二,鲧死后是潜入羽渊,化为黄熊(另一熊字下为三点水,我认为是四点水的避諱形式);其三,屈原《天問》質疑道“化为黄熊,巫何活焉”,說明歷史上鯀有復活一說。鯀本人的最大的創造是依傍山勢建“三仞之城”,以抵禦洪水,保全城池。其四,《說文》有云:“鯀,魚也。”《玉篇》:“鯀,大魚也。《國語》載鯀被殺后變為黃熊,跳入羽淵,《左昭七年》也有類似記載。” 以下例子可以證明共工氏是一個多人的組成的氏族大家族: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處十之七,陸處十之三,乘天勢以遏制天下。”
《左傳·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記,故為水師而水名。”
《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從文獻中我們看到:在中國遠古史的起點處,大禹佔據了很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就是傳說中的鯀和大禹父子治水。說是傳說,其實是一段言之鑿鑿的歷史史實。大禹出現在戰國之前的歷史文獻中既早于堯舜,也多于堯舜。其實大禹改造的是中國大地的表面水文分佈。舉個例子,遠古的山西省曾經是一個面積達到十幾萬平方公里的千島之湖,原因不難找到:
《詩經》:“信彼南山,維禹甸之”“ 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奕奕梁山,維禹甸之”“纘禹之緒”“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設都于禹之績”。
《青銅器銘文》:“咸有九州,處禹之堵”“禹赍(跡)”
現在我們知道:共工氏是氏族的名稱,這個氏族孕育了鯀和大禹這樣的治水英才;鯀因為治水有功被封為崇伯,其領地在今河南的嵩山南面,夏人稱之為內方山,而嵩山的北邊夏人稱之為外方山。
大禹繼承了前輩的智慧和經驗,他的治水達到了科學的高度,從而贏得了萬方諸侯的擁戴成為第一代夏王。于是才有“禹會諸侯”成就其為夏王。
當我們細心翻閱大禹流傳下來的口傳文獻《山海經》時,我們就仿佛打開了遠古的祖先們給我們留下的一個資源和遠古文獻的寶庫。《山海經》的《山經》部分不僅真實可信,而且科學準確。
《山海經·山經》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土資源的調查報告。實際上《山海經》的《山經》的部分正是大禹治水前的一次宏大的田野考察,其目的就是調查清楚當時的山水資源分佈,以便順應自然規律,立足全局治理好中國大地的水患。這次田野調查被大禹的助理伯益畫成了一張平面圖。在有了成熟的文字的載體之後,由孔子收集整理成為華夏第一書,于是我們可以告訴世界文明:山,它就在那裡!
本書的考證將努力解決一個問題,這就是大禹為什麼會突發奇想地去鋪開中原戰場去治理九州之水?作為一個水官大禹的本職據文獻記載僅僅是“天命禹傅土、隋山、浚川”參見《遂公簋》銘文。但是我們從《尚書·禹貢》看到大禹治水的運籌帷幄,他的科學的高度,他的哲學指導和遍及全國的系統化設計。
以上我們考證了大禹的祖上有在準噶爾盆地抗洪泄水,怒折天柱的史實,有關大禹的出生地的考證有各種結論。但是有一個觀點是令人信服的。見《史記·六國年表》集解引皇甫謐:“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西羌就是岷山以西的若爾蓋草原,當時是一片沼澤。如果這考證還有值得懷疑之處,那麼自稱作為大禹的川甘同鄉的楊雄的考證顯然是很有說服力的。楊雄早在西漢末年所著的《蜀王本紀》中說:“禹本汶山郡廣柔縣,生于石紐。其地名痢兒畔。”中國人歷來以本地名人而自豪的陋習。
《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禹興于西羌”。這裡的興字是興起和繁榮之意,表明共工氏在和顓頊氏爭帝之後,共工氏族有過一次繁榮時期,這一次氏族繁榮發生在今天的黨河流域。當時的共工氏族將這裡稱之為“天地之中”。《山海經·海內經》載:“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後稷葬焉”,其城方三百里,蓋天下之中,素女所出也。”可見此時的共工氏已經由西北的準噶爾盆地遷徙到了西南的都廣之野。
都廣,反切發音為黨,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都廣之野正是今天的黨河流域。這個都廣之野向東遷徙數百里便是大禹的出生地——岷山腳下的四川汶山郡的石紐——民間稱之痢兒畔。痢兒畔三字反切為紐畔,即石紐之畔,亦即今天的若兒蓋。若字有發音為nì,故痢儿畔就是今天的若兒蓋。說痢兒畔可能很多讀者倉促不能理解,此地在大禹時代是一片沼澤,今天該地位于九寨溝以北約五百公里。此地便是紅軍長征時的臘子口。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不朽的名人大禹就出生在這裡。除了上面考證的準噶爾盆地,黨河流域,都廣之野,大禹作為氏族領袖在這裡已經積累了強大的家族實力,已經率領他的共工氏族的治水大軍從西北向大地的原始的水利系統宣戰了。大禹治水的第一戰役就是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流沙系指河西走廊以北的居延海沙漠)繼而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即今青海湖)這個地點是甘肅張掖和祁連山之間的河套地區。可見遠古時的甘肅的黑水是由東向西經過敦煌、三危進入黨河流域的。
大禹出生的年代為公元前2000年;大禹開始治水的年代也是約公元前2000年。也就是說共工氏怒撞不周山,使準噶爾湖水西泄,共工氏族隨後遷徙到了都廣之野,繼而向東遷徙到祁連山地區,随后又遷徙到若爾蓋草原都發生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从准噶尔迁徙到南疆的泑澤,从泑澤向南到黨河平原,然後跨過了祁連山和青海湖,定居在若爾蓋草原。在地理上這條遷徙路徑是共工氏家族不斷壯大,人口不斷繁衍的過程。
4000年前,共工氏族從準噶爾到岷山的這次三千多公里的大遷徙是隨著人口不斷增長向外尋求宜居土地的需要;《尚書·禹貢》中大禹歷經十幾年的治水也是為了拓展新的宜居土地的需要。由于事先做了大量的調查,指導思想正確,大禹治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4000年前,共工氏族的這一次從準噶爾向東南的直至烏鞘嶺的遷徙,在它所覆蓋、經過和定居的土地上創造了一種燦爛的文化。這種4000年前的文化發現于甘肅和政齊家坪銜接了石器時代和紅銅時代以及原始公社制的解體。其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陶為主。紋飾以籃紋和繩紋為主,當時已經出現了紅銅器。該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雙耳罐。
因為1924年發現于甘肅和政的齊家坪,故命名為齊家文化。
我認為:齊家文化是共工氏族創造的優秀文化。這是我在本文考證出的最新觀點。首先齊家文化產生時期是公元前2000年,遠古史上正值大禹出生和治水的年代;其次齊家文化恰好分佈并覆蓋了共工氏族的遷徙路線;第三當共工氏的遷徙止于若爾蓋沼澤,有文獻記載大禹出生于河西走廊和烏鞘嶺交界處的若爾蓋沼澤(現已乾涸);第四對齊家文化的研究和對共工氏的歷史研究一直是各行其是,互不相涉,我建議將兩者聯繫起來使之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