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天辟地大禹治水(一)

(2018-05-12 11:03:39)
标签:

五龍考證

夏小正

历史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开天辟地大禹治水(一)

世界上的許多民族文化中都有關于史前大洪水的傳說。古今的諸多學者在尋找這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大多認定在人類的繈褓時期曾經遭遇頻繁的地理災害,由于氣候極為惡劣,大洪水經常不期而至。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洪水又被稱作鴻水。堯舜禹時期留下的遠古鴻水的形態、為害和發展沿革在先秦文獻中已經無從考證,歷朝歷代也很少有學者去費心琢磨。在歷史傳說中的中國大地上只留下了最早治水的父子倆——鯀和禹。當然,彪炳史冊的還應該有他們所領導的以治水見長的氏族共工氏。既然治水曾經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為什麼流傳下來的只是共工氏、鯀和大禹的治水?而且以大禹治水的傳說影响最為久遠和輝煌。

      是啊,为什么是鯀和禹——尤其是大禹——率領這個共工氏族的治水大軍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開篇,卻很少有人去思考,其實恰恰在這個問題上,研究者們忽視了一個最大的歷史的前提,那就是遠古文獻涉及的大水有兩種:鯀率共工氏所治理的是氣候帶來的積水和雨水導致的洪水;而大禹治水所治理的並不僅僅是天降洪水,也不僅是中原九州的泛泛的洪水,而是地球的地質構造上與生俱來的,也就是人類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的原生態地貌以及大禹對水利工程系統的戰略性的疏導和治水觀念治水方法的一場大革命。其最終目的是從根本變水患為水利,改變九州大地的水利格局。

其實對大禹治水的最準確地表述應該是:鯀、禹父子率領其共工氏族的治水,因為在大禹稱夏王之前的漫長的父系氏族社會,九州大地上已經有上萬個以血統家族為主體的氏族存在著,“禹會萬國”的記載就可以有力證明這一點。這些上萬的氏族中的每一個氏族都有自己獨有的專業分工和世代遺傳的獨門絕技。鯀禹的共工氏族就是其中的一個擅長治水世代相傳的“治水世家”。甲骨文黃河的河字,其造字的會意正是在黃河邊行走的一位荷鋤的老人。而這個家族有一個流傳了數千年的名稱:共工氏。無論文獻資料記載、從大禹治水的次序、遺址考證中我們都能夠發現:漢水以南的大洪山周圍的廣大的內方地區,東經河南南部的桐柏山走廊,南至今安徽的蚌埠的禹會村乃至今安徽境內的環巢湖一帶正是鯀禹治水時期夏人最初的大本營。這些夏人最初是從古昆崙山(今祁連山和河西走廊一帶)遷徙到嵩山以南的今湖北、河南內方地區的。夏人在這一帶經營了幾百年甚至有可能是上千年。對夏商周三代遺址的考古發掘、文化研究以及更科學細緻的血統基因的研究將會證實這一點。此後大禹受命舜帝治水,他們立足夏邑(更早是古唐堯之國度,後唐堯氏族整體遷往臨汾),以孟門和龍門為大禹治水規劃中治理整個中華水系的起點。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率領的共工氏治水大軍。先後疏通了九大水系,將中國大地的水系疏通成為一個能夠有機調節進退自如的九州龐大水系。

于是我們從以上的歷史沿革發現了共工氏的歷史遷徙的路線:在共工氏和顓頊(一說是與祝融爭帝)爭奪中原霸主的歷史時期,共工氏是居住在準噶爾盆地的。在這裡他們完成了“撞天柱”,引水西泄的偉大壯舉,使得準噶爾變成了宜居土地。隨後共工氏翻越天山,向南遷徙到黨河流域的都廣之野。

據清代學者胡渭考證,《尚書·禹貢》記載的這幾大治水工程的次序,它們自西向東分別是:

1,        導弱水,至于合黎,餘波入于流沙。(流沙系指居延海沙漠)

2,        導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這里的南海系指泑澤和青海湖)

3,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附論河源。(祁連山至青海湖出青海湖途徑兩個積石,參見《山海經》和清代胡渭的《禹貢錐指》兩書從這一切點附論了黃河的河源)。

4,        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

5,        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

6,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

7,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清胡渭在《禹貢錐指》一書從這一切點附論了長江的江源)又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東迆北會于匯。東為中江,入于海。

8,        導沇水,東流為濟,入于河,溢為滎。

9,        東出于陶丘北,又東至于菏。又東北匯于汶。又北,東入于海。

10,      導淮自桐柏,東匯于泗沂。東入于海。

11,      導渭自鳥鼠同穴。東匯于澧。又東匯于涇。又東過漆沮。入于河。

12,      導洛自熊耳(山),又東匯于澗瀍,又東匯于伊,又東北入于河。

 

然而,为什么是鯀和禹——尤其是大禹——率領這個氏族的治水在中國歷史上獨領風騷,留下了這個濃墨重彩的開篇?我們研究共工氏族的治水首先就必須搞清楚與這個治水家族相關的中華遠古史的三個概念,他們就是:共工氏,鯀,禹。

      共工氏是一個複數,是與遠古堯舜時代同時的一個氏族,一個血統維繫的氏族。這個氏族的集體稱呼被叫做共工氏,其每一代的氏族首領也被稱為共工。共工以治理水害見長。據《國語·周語下》記載,公元前550年洛陽地區洪水大漲,太子晉向周靈王進諫說。前代的君王們“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就是說共工氏的治水不會壞山體本身,不填土以墊高窪地,不掘開自然蓄積的水澤,不違反大地上山水現狀的自然本性去治理洪水。共工氏在長期治水實踐中形成了尊重水性的治水方法。這也是共工氏族長期治水恪守的一套基本觀念。  

        有關共工氏的考證研究最大的混淆是共工觸不周山的歷史和神話分不清。不周山最早見于《山海經》的記載: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山海經·大荒西經》

古昆侖……“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郭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匝处,因名云。”

《山海经· 西山经》

    “掘昆侖墟以下地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干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維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內不周之风。倾宫、旋室、縣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閶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復其原,是為丹水,飲之不死。”                               《淮南子·地形訓》

《史記·律書》:“不周之风居西北,主殺生。”所以,《易緯·通卦驗》說:“立冬,不周风至。”

春秋时期屈原的《楚辭·离骚》:“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為期”。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侖西北。”

   以上四例均指出不周山應該在古昆侖的西北方向。后世有關不周山的考證都難以逾越這一关:不周山的東南方向必須有一座曾經被叫做昆侖山的大山.這里的不周山按照《山海經》原文考證,應該是位于内蒙古额济納旗的居延海的北面,《山海經》所記載的古昆侖山西北。按照这个論證,這個不周山應該在今天新疆北疆的准噶尔盆地。而准噶尔盆地的地理环境确實也和《山海經》的這一記載相吻合。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盆地,北有阿爾泰山,東有北塔山,南面是天山,形成一个輪廓為不等邊三角形的半封閉性的盆地。該盆地的西邊緣的山脈多是東西走向,所以其西部就有了几个地势较低的缺口,來自大西洋的濕潤氣流可以进入盆地。從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傳說看,我認為這裡原先就是文獻中天柱八極的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