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大禹治水(一)
(2018-05-12 11:03:39)
标签:
五龍考證夏小正历史 |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
世界上的許多民族文化中都有關于史前大洪水的傳說。古今的諸多學者在尋找這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大多認定在人類的繈褓時期曾經遭遇頻繁的地理災害,由于氣候極為惡劣,大洪水經常不期而至。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洪水又被稱作鴻水。堯舜禹時期留下的遠古鴻水的形態、為害和發展沿革在先秦文獻中已經無從考證,歷朝歷代也很少有學者去費心琢磨。在歷史傳說中的中國大地上只留下了最早治水的父子倆——鯀和禹。當然,彪炳史冊的還應該有他們所領導的以治水見長的氏族共工氏。既然治水曾經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為什麼流傳下來的只是共工氏、鯀和大禹的治水?而且以大禹治水的傳說影响最為久遠和輝煌。
其實對大禹治水的最準確地表述應該是:鯀、禹父子率領其共工氏族的治水,因為在大禹稱夏王之前的漫長的父系氏族社會,九州大地上已經有上萬個以血統家族為主體的氏族存在著,“禹會萬國”的記載就可以有力證明這一點。這些上萬的氏族中的每一個氏族都有自己獨有的專業分工和世代遺傳的獨門絕技。鯀禹的共工氏族就是其中的一個擅長治水世代相傳的“治水世家”。甲骨文黃河的河字,其造字的會意正是在黃河邊行走的一位荷鋤的老人。而這個家族有一個流傳了數千年的名稱:共工氏。無論文獻資料記載、從大禹治水的次序、遺址考證中我們都能夠發現:漢水以南的大洪山周圍的廣大的內方地區,東經河南南部的桐柏山走廊,南至今安徽的蚌埠的禹會村乃至今安徽境內的環巢湖一帶正是鯀禹治水時期夏人最初的大本營。這些夏人最初是從古昆崙山(今祁連山和河西走廊一帶)遷徙到嵩山以南的今湖北、河南內方地區的。夏人在這一帶經營了幾百年甚至有可能是上千年。對夏商周三代遺址的考古發掘、文化研究以及更科學細緻的血統基因的研究將會證實這一點。此後大禹受命舜帝治水,他們立足夏邑(更早是古唐堯之國度,後唐堯氏族整體遷往臨汾),以孟門和龍門為大禹治水規劃中治理整個中華水系的起點。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率領的共工氏治水大軍。先後疏通了九大水系,將中國大地的水系疏通成為一個能夠有機調節進退自如的九州龐大水系。
于是我們從以上的歷史沿革發現了共工氏的歷史遷徙的路線:在共工氏和顓頊(一說是與祝融爭帝)爭奪中原霸主的歷史時期,共工氏是居住在準噶爾盆地的。在這裡他們完成了“撞天柱”,引水西泄的偉大壯舉,使得準噶爾變成了宜居土地。隨後共工氏翻越天山,向南遷徙到黨河流域的都廣之野。
據清代學者胡渭考證,《尚書·禹貢》記載的這幾大治水工程的次序,它們自西向東分別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然而,为什么是鯀和禹——尤其是大禹——率領這個氏族的治水在中國歷史上獨領風騷,留下了這個濃墨重彩的開篇?我們研究共工氏族的治水首先就必須搞清楚與這個治水家族相關的中華遠古史的三個概念,他們就是:共工氏,鯀,禹。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山海經·大荒西經》
古昆侖……“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郭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匝处,因名云。”
《山海经· 西山经》
《史記·律書》:“不周之风居西北,主殺生。”所以,《易緯·通卦驗》說:“立冬,不周风至。”
春秋时期屈原的《楚辭·离骚》:“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為期”。王逸注:“不周,山名,在昆侖西北。”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盆地,北有阿爾泰山,東有北塔山,南面是天山,形成一个輪廓為不等邊三角形的半封閉性的盆地。該盆地的西邊緣的山脈多是東西走向,所以其西部就有了几个地势较低的缺口,來自大西洋的濕潤氣流可以进入盆地。從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傳說看,我認為這裡原先就是文獻中天柱八極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