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五龍考》(五)
(2017-12-25 05:20:56)
标签:
崇拜五龍考證遠古史龍捲風 |
分类: 远古史·龙系列 |
结论:符合上面各项特点的自然天象是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自远古就有,现在依然存在,而且比远古更加肆虐。蚩尤不死,它依然活着!
有一点应该为蚩尤平反,就是涿鹿大战之后的连续大旱不是蚩尤的罪过,而是应龙的罪愆,因为龙卷风过后总是伴随大旱。但沙尘暴不是,沙尘暴的罪过是水土流失。
所谓涿鹿大战只是一场自然灾害。东边的龙卷风西边的沙尘暴呈现东西对峙的局面。而黄帝和他的子民正好就生活在两者之间。由于应龙(龙卷风)带来的大雨平息了蚩尤(沙尘暴),导致旱魃的出现(连续数年大旱)。这其中的气象学道理远古之人不能理解,作了神化的解释,使黄帝的形象上升为神。上文圖一是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中四月神蚩尤的形象,正是在诉说应龙和蚩尤的故事。這個學界普遍接受的蚩尤其實有一個一點。就是四月並非蚩尤活動的季節,而是龍開始抬頭的季節。所以這個兩種顏色的龍交織在一起的圖案所記錄的應該是龍捲風而不是蚩尤。蚩尤肆虐應該是在乾燥的秋季。這裡的兩種顏色的龍正是《易經》所說的“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寫照。
沙尘暴平息之后,所经之地(今河南、河北、山西)都发现了蚩尤的遗骸,出于对这位“英雄”的恐惧和敬重,人们在各地为蚩尤建造了蚩尤冢。而雨水和沙尘混合的红色泥浆被远古百姓称之为蚩尤血。这是对涿鹿之战的一个最完美的解释。
沙尘暴平息之后,“大荒之中,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山海经·大荒南经》这里的枫和风同音,从文字学上看,蚩尤的本质应该是风的一种。枫者,风也。说明蚩尤与风有密切的关联。
从涿鹿之战以后。蚩尤就被后世供奉为兵神。
商汤说:“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史记·殷本纪》。这是商代。
《诗经·大雅·皇矣》是周人叙述其祖先开国历史的一首史诗。诗中有“是类是祃”一句,其中“类”,是指祭天;“祃”,是指祭战神,这个战神可能就是蚩尤。《周礼·春官·肆师》“表貉”,郑玄注云:貉,师祭也。其神盖蚩蚘。”郑玄将蚩尤之“尤”写作“蚘”。 其实,从甲骨文开始到周代金文到战国时楚国的金文里,蚩尤都是写作有虫字偏旁的蚩蚘。說明當時的人們認定蚩尤象龍一樣是一種動物。这是周代。
《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第三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天下来到齐地,“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日太公以来作之。八神:一曰天主,祀天齐……二日地主,祀泰山梁父……三日兵主,祀蚩尤。”这是秦代。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初举反秦之旗时,即“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汉书·郊祀志》也说:“高祖初起,……为沛公,则祀蚩尤,衅鼓旗。”后来刘邦得了天下,又“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这是汉代。
屈原《天问》有“雄虺九首,鯈忽焉在?”这是史籍中第一次提到雄虺这种东西。雄虺到底是什么,千百年来的解释都遵守的是《字汇》里的解释:“ 维虺维蛇。”把虺和蛇归为同一类东西。在朱熹的《楚辞集注》中引了《尔雅》的解释:“博三寸,首大如擘”,从这个解释看,雄虺(是不是有雌虺迄今还没有史料记载被发现)应该是眼镜蛇。
有史家和研究者说雄虺就是《山海经》中的相柳或者相繇,我们來重温《山海经》的有关记载:
“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 《山海经·海外北经》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山海经·大荒北经》
我们看到:雄虺或者说相柳或相繇的外表特征是:青色,九首,蛇身。
其活动范围是九土或者九山。
其带来的灾难主要是洪水。
这个解释和上面《字汇》、《尔雅》的解释分歧很大。因为无论说它是蛇还是毒蛇充其量也就是咬死几个人而已。不至于有如此大的危害。“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說明它的危害是大面積的對農作物的危害。不要在这个关键时刻说这仅仅是神话中的角色而已。我们研究远古史,就应该把远古史的传说记载首先看作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事实。
我们知道九这个数字,在远古是当作许多来解释的。所以说“雄虺九首”就意味着这个雄虺恐怕不止有九个头,而是有很多的頭,這一點正是南方夏季颱風登陸時的形象。
雄虺是生活在南方的。有《楚辞·招魂》为证:“雄虺九首,往来倐忽,吞人以益其心些。” 王逸 注:“言復有雄虺,一身九头,往来奄忽,常喜吞人魂魄,以益其贼害之心也。”王逸的注里也没有说雄虺是毒蛇,只是说雄虺喜欢吞噬人,大概吃了人以后威力更大。而且雄虺的飞行速度很快,往来倏忽!既然说往来,说明它在我国南方是经常出现的。
但是雄虺从来不到北方,或者到了北方就消失了。为什么呢?按照《山海经·海外北经》的说法:(雄虺)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它害怕共工要治它。可是雄虺为什么害怕共工呢?有人说,相传四千多年前,水神共工发动水患,洪水弥漫整个中土神州,半途遭遇一心治水的大禹,共工不能战胜大禹而惨遭流放监禁。相柳是共工忠心耿耿的臣子,继承共工遗志继续作怪。这恰恰说明雄虺是长期存在于中国大地上的一种现象。
结论是:共工氏世代为水官,专门治理洪水,这说明傳說中的雄虺是一种长期在我国南方出现,有蛇一样的身子,有许多头,喜欢吞噬人,能够带来洪水的恶魔。它并没有毒性,只是破坏力巨大。《说文》“虺,以注鸣者”说虺只是用来形容一种声音的,当然它是用来形容雄虺到来时发出的声音。雄虺的声音要么很大,要么很独特。它们在远古史上曾经与共工和大禹都抗争过。
历史上,雄虺和龙(龙卷风)一样都没有被生擒过。据《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共工之后,大禹曾经阻挡过雄虺。大禹的方法是建立一个有三面墙,墙外有三条护城河的台挡住了雄虺带来的洪水,淹(湮)死了雄虺。至于有没有真正杀死雄虺,《山海经》没有细致的描写,只是说“其血腥臭,不可生谷”。这就是说当雄虺消失了,它带来的洪水腥臭难闻,庄稼难易生长罢了。
现在可以解开长期困扰我们的这个难题了。符合上述条件的动物是什么?答案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這樣的動物。那么,换一个角度再问:符合上述条件的自然现象有吗?答案是有的:雄虺应该是台风。当台风在我国南方沿海登录的时候,它拍击海岸的惊涛骇浪就是古人所谓“雄虺九首”的狰狞形象。其科学原理是:台风只形成于我国的南方海面,当它登陆以后,便沿着一定的路径前行,风力逐渐减弱,最后式微而消失。很少有台风能够一直肆虐直到我国黄河以北的。
台风,它每年生成于我国的南方沿海,它“往来倏忽”,当它从水面上来的时候,身子像一条巨大的蛇,它激起的浪涛像很多头,它是青色的,伴随有巨大的风的呼啸声,它吞噬人,带来洪水,在洪水退却后大地一片泥浆。它破坏力极强却没有任何毒性。而世代以治水為業的共工和大禹都和他们进行过顽强的抗争。
四、應龍也是龍捲風
《楚辞·天问》有四问:“应龙何画?河海何历?鮌何所营?禹何所成?”前两问的意思是:应龙(用尾巴)在大地上画什么?它游历过那些江河湖海?
这里又出现了一种龙:应龙。我们在前面的博文中已经论证了远古的龙就是龙卷风。烛龙就是北极光。雄虺就是南方的台风。这里的应龙是什么呢?
关于应龙古籍中有两条定义:
《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淮南子·览冥训》:“乘雷车,服驾应龙。”(高诱注:“应龙,有翼之龙也;”)
其实应龙和翼龙是一回事。因为在先秦音韵里,应和翼同属影母,他们的发声是一样的。这条应龙是源自哪里呢?源自《山海经》,这本书虽然整理成书在战国秦汉之间(顾颉刚)但是它一直流传的在民间的传说。其实最早的古籍大多成书在这些年代,因为以前只有商的卜辞和西周的鼎彝。关于应龙《山海经》中有三段记载: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①,杀蚩尤与夸父②,不得复上,故下数旱③。
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