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小正考證六四》鳴弋 玄駒 [造字應為:從虫從句]

(2017-11-09 15:29:09)
标签:

夏小正

鳴弋

玄駒賁

悸阉

分类: 远古史·夏小正研究

全書畢:

《夏小正原文》:十有二月。鳴弋(鳴燕)。此章原文凡五事:鳴弋一也,玄駒奔二也,納卵䔉三也,虞人入梁四也,隕麋角五也。

《夏小正傳疏》:弋也者,禽也。先言鳴而後言弋者,何也?鳴而後知其弋也。

《夏小正考證》:孔廣森曰:弋,未聞。孔廣森之所以未聞,是因為孔氏是曲阜人。如果他是伊洛平原、河南固始、光山一代、湖北內方地區,或者環巢湖地區的人,他就會領悟這一片廣闊的地區自古以來的方言弋就是燕(yì)。而十二月正是燕子飛往南方過冬的時節。《月令》:“季冬之月,征鳥厲疾”。鳴燕首先是它們的鳴叫聲吸引了人們,于是人們看見燕子已經正在向南遷,燕子南飛這一物候又告訴我們已是季冬時節,一年就要結束了。

方言是研究某地遠古史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因為遠古中國人們都是用方言表達和交流的。但是,由于千百年來口傳的過程中,書面研究的過程中不同的作者操持不同的方言參與研究,以致即使同一句話甚至同一個字在遠古史文獻中的發音都不盡相同。所以,及時挽救各地方言就成為當務之急。方言在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中也是逐漸走向式微的,即使這個過程因為方言的保守性表現的非常緩慢,成百上千年內看不出什麼變化。

《夏小正原文》:玄駒賁。

《夏小正傳疏》:玄駒也者,螘(蟻)也。賁者何也?走從地中也。

《夏小正考證》:清朝學者避玄燁名諱,稱元駒為玄駒,也有版本不稱玄駒直稱駒的。“元駒賁”中元駒有兩種主流觀點:其一系指當年春天受孕產下的馬駒,此時八個月大,正是奔跑之時。參見《夏小正原文》:四月……執陟攻駒。賁:同奔。此說有理。其二是清朝學者王聘珍從中國陰陽文化角度做了令人信服的考證。“王聘珍曰:《爾雅》曰:‘蚍蜉,大螘,小者螘’《方言》云:’蚍蜉,齊魯之閒謂之[虫句] 蟓,西南梁益之閒謂之玄[造字:虫句]”傳云賁字之意為走從地中,意思是陰陽之交螞蟻已然從蟄居中醒來,是陽氣已經從蟄居中萌動。

      這是一年中的陰陽之交。

《夏小正原文》:納卵䔉。

《夏小正傳疏》:卵也者,本如卵者也。納者何也?納之君也。

《夏小正考證》:䔉,俗蒜字。見《干祿字書》。納卵䔉是向王室進貢卵䔉之意。卵䔉是當時蒜的一個古老的蒜種。本是指植物的根莖。本如卵者也,意為這種大蒜的根如同鷄卵,故稱之卵蒜,又稱獨蒜。這種卵蒜我國農村又稱之獨蒜,至今也還有栽培。這種獨蒜和小蒜、野蒜、野蔥、小蔥都不是一個品種,但是外形上較像。《抱樸子》云:“夏后氏始食卵”。這裡的卵應該就是卵蒜,因為中國人使用鳥卵和禽卵的歷史要比食用卵蒜早上幾千年之久。

《夏小正原文》:虞人入梁。

《夏小正傳疏》:虞人,官也。梁者,主設[造字,上罒下亡]罟者也。(同罔)

《夏小正考證》:虞人入梁直譯就是大寒到了,虞人這個官員就要到河塘捕捉水鮮以供王室。為什麼選擇在大寒時節呢?因為此時土蟄的水鮮已經醒來。

梁在甲骨文中寫作良,其造字為一條彎曲的魚梁壩,中段嵌進一個捕魚用的竹笱,有時是一隻漁網。總之就是在大寒之後在魚梁壩上挖一個缺口嵌入捕魚工具,魚進去了就出不來。所以《詩經》有云:“敝笱在梁”指此。夏代的虞人不是官職只是工種而已,周朝設有官職叫做䲣人,负责掌以时䲣为梁。孔廣森有注曰:蔡德晋曰“虞人,澤虞也。入梁始漁也。《月令》季冬命漁師始漁是也”。故䲣人俗稱為漁師。

《夏小正原文》: 隕麋角。

《夏小正傳疏》: 蓋陽氣旦睹也,故記之也。

《夏小正考證》:

“隕麋角”的十一月的傳疏是:“隕,墜也。日冬至,陽氣至始動,諸向生皆蒙蒙符矣,故麋角隕,記時焉爾”。

“隕麋角”的十二月的傳疏是:“蓋陽氣旦睹也,故記之也。”

《夏小正原文》分別在十一月和十二月兩次記錄了”隕麋角”。隕麋角的本義是每年的十一月冬至節麋鹿就開始脫落自己的角,到了十二月底麋鹿還在脫落自己的角。這就使“隕麋角”這一物候變得費解。

為什麼在十一月和十二月里兩次提到“隕麋角”呢?這兩次隕角又有什麼不同呢?《說文》曰:“暏,旦明也,從日者聲”然而在十二月季冬又出現了“隕麋角”的記載,這又是什麼原因呢?上述《說文》有關“暏”字在字形上很容易和另一個漢字“睹”相混淆。結合兩次提及的上述“隕麋角”的傳疏,其訓詁就變得明朗化了。

麋群們每年的隕麋角始于冬至,終于年末,是一個持續一個月左右的生長過程。當十一月初次看見“隕麋角”時,正是冬至。冬至是一年中陽氣初顯的時間點。民間有“冬至一陽生”,“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的農諺。此時《夏小正》的物候隕麋角是為了記住冬至一陽生的時間。這一隕麋角的過程從冬至直到十二月大寒結束。

既是十一月已經有了記錄,十二月是不是多餘?不是!記錄十二月“隕麋角”這一物候的不同意義見于十二月的《夏小正傳疏》:“蓋陽氣旦睹也,故記之也”。就是說起于冬至的一絲陽氣,到了十二月底已經可以明確地感受到。因為此時的陽氣已經在早晨太陽升起時就可以明確看見或者感覺到,所以在《夏小正》中明確記之這一物候。

上述做法在《夏小正》原文中不是唯一的,所以有學者認定《夏小正》原文中兩次出現“隕麋角”屬于衍文的觀點是沒有說服力的。研究《夏小正》的清朝學者注意到原文中十二月有“鷄始乳”的記載,同樣在《夏小正》原文中一月有“鷄桴粥”的記載。這兩個有關鷄的物候應該“鷄始乳”在先“鷄桴粥”在後。鷄不是哺乳動物,所以鷄始乳就是抱窩的母雞開始為孵化小雞而生蛋并積累到一定的數量,這個數量一般是20枚左右的雞蛋一窩。“鷄桴粥”即“鷄孵雛”大約在翌年一月,雛雞破殼而出。所以在《夏小正》原文中“鷄桴粥”在先而“鷄始乳”在后。由于這個次序上的誤解,很多學者刪除了位于十二月的“鷄始乳”,我認為此處應予以還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