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五龍考》(二)
(2017-12-22 07:48:57)
标签:
崇拜五龍考證遠古史黃帝 |
分类: 远古史·龙系列 |
同樣在甲骨文中還有一個字可以作為龍就是龍捲風的重要的文字證據,如圖: 圖二 甲骨文擄如果说在这个甲骨文字中有庄稼的话,这个“禾”字或者“黍”字已经是支离破碎了。造成这场灾害的主體是一条顶天立地的猛兽或者猛禽,它有两只很大的眼睛,这两只眼睛也被人们认为是它的两只角。請看这只猛禽或者猛兽造字形態像什么?对比图一:
答案:这是一条自天而降的龍攫走了丰收在望的庄稼。龙是什么?龙就是远古时期经常肆虐的龙卷风。卜辞甲444记载并验证的正是一场龙卷风不可避免地攫走了宗族土地上的庄稼。其实古人认为龙之所以能够升天就是借助了大地上裹挟的物体。這就是所谓的“龙无尺木,无以升天。”《論衡·龍虚》
龍在秦汉以前古籍中龙的名目繁多,长相各异。有有鳞的,有无鳞的;有长角的,有不长角的;有半透明的,也有带不同色彩的;有垂髯的,有流漦的。仅名称就有龙螭龙、虬龙、蛟龙、蟠龙、虺龙、夔龙、应龙、螣蛇等等。这恰恰说明龙的形象是变幻不定的,非常符合龙卷风千姿百态的运动特点。上古时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点观察到的龙卷风形象姿态各不相同,这是古籍和传说中龙没有一个标准原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先秦文献中龍的佐证
据先秦史籍记载,龙从来就没有被捉住过,最有力的证明见于《左传·昭二十九年》里另有一则关于龙的纪载,也指的是这个时代: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①,杀蚩尤与夸父②,不得复上,故下数旱③。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另一个重要的历史佐证是:龙的形象是从原始的垂直造型在先而横造型在后的。我们从甲骨文的龙字造型(见上文)到先秦以前的著作如《左传》《史记》中描写的龙的造型可以看到龙在远古以来一直是垂直造型。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的春秋时代古钟离国的铜鑸,其龙的造型为自肩附耳的纵向造型。已经出土的晚商青铜器上,龙的造型都是竖直的。说明在春秋以前人们心目中龙的形象都是自下而上的。但是从春秋晚期开始到战国时代的龙出现了横向的双龙回首造型、龙凤同体和双龙相对的造型。研究古玉的人都知道,这种起源于战国晚期的龙的横造型多用于装饰性的玉器,始于楚国,到西汉时才流行全国。例如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龙形玉佩就是横的造型。佩戴龙珮在人的身上美学原理是借助龙威用以增强主人的威慑力量。
龍的橫向造型爲什麽首創于楚國呢?除了文化上的原因還有地理上的成因。楚國地處南方竪向造型的龍捲風相对于橫向造型的颱風要少見得多,楚地以南的地區每年經受的颱風較多。所以雖然傳說中的龍在民間有兩種造型,但是豎造型的龍可能源于中原常見的龍捲風,而橫造型的龍卻可能源于南方常見的颱風,也就是屈原《天問》中所說的:“雄虺九首”是也。戰國時楚懷王兼併越國以後疆域擴大到江蘇和浙江。這個時期既是楚國深受颱風侵害最頻繁時期,也是楚國文化東漸時期。
三、作为天气现象的龙卷风
龙卷风看起来像一条巨大的鳞虫,在海上裹挟的着水时它是半透明的(明),在陆地裹挟土的时候,它是各地不同土壤的颜色(幽),初起时细而短,升腾时巨而长,它总是伴随云的出现,尤其是乌云的出现。它的活动季节是在春分和秋分之间的农历二月下旬到十月下旬。这些和上面古籍里所记录的龙都十分贴切。
黄帝是在黄土高原上被龙卷风卷走的,所以有黄龙“垂胡须下迎”,这黄龙就是裹挟着黄土的一条龙卷风。和皇帝站在一起的群臣后宫等人位于龙卷风中心,所以从上而去。所谓龙髯不是黄帝的胡髯而是龙卷风的尾巴正在离地而去,所以“余小臣不得上”。黄帝上天以后,人们长时间以为他只是仙去并没有死。晋代张华《博物志·史补》云: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像黄帝,帅诸侯以朝之. 七年不还,左彻乃立颛顼.为新帝。
另一个例子见于《庄子·逍遥游》的记载: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注8]
中国的神话研究者常常把神话和史实混为一谈,把上古时代的图腾和自然现象混为一谈。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待这些神话,问题其实没有那么深奥玄妙。
而列子也是被龙卷风裹挟到很远的地方,以致走了十五天才回到家。.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郑国主要在今天的河南中部一带,都城在现在的河南新郑,是龙卷风多发地。你看庄子把列子写得神乎其神,其实连龙卷风漩涡中的列子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所在。
在我国先民早就发现,龙卷风分为两种,这就是发生于江河湖海上的水龙卷和发生在陆地上的陆龙卷。其多发地在我国的华南和华东地区。关于陆龙卷。最早的记载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
“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既而渐近,乃经县城,官舍民居略尽入云中。……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注9]
沈括以后,北宋的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将龙卷风称为龙挂,见《辞源·龙挂》条:
“吴越之俗,以五月二十日为龙日,故五、六月间,雷起云簇,忽然而雨。浓云中远见若尾垂地,蜿蜒曲伸者,谓之龙挂。”[注10]其中“若尾垂地”正是《史记》中所说的“有龙垂胡髯”。民间形象地叫它龙挂。
其实在我国民间更普遍的龙节还有端午节。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用来投水祭奠屈原的粽子,其实是用来“贿赂”水中蛟龙的,请它不要侵扰屈原的灵魂。而吴越一带纹身以象龙子的习俗以及将船身刻成龙形,在龙舟上“挂龙子幡也无非是龙子的信号。为的是让蛟龙容易辨别,不致误加伤害”。而蛟龙就是水龙卷。
《管子·形势》“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 [注11]这里管子更进一步认识到龙卷风无水不立的道理,但是管子所见只是蛟龙,即水龙卷。
《说苑·奉使篇》“诸发曰‘彼越……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蛟龙其实就是民间称为“龙吸水”的水龙卷。而“以象龙子”,这大概就是后来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这一说法的滥觞吧。
虽然两种龙卷风分别有记载,却一直没有被联系起来思考过。直至元代龙卷风作为一种并不罕见的天象一直没有公认的名称。此前古籍中类似的天象能够统一的名称就是:龙或者蛟龙。例如:
《元史.五行志》云: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龙卷风仍然被称作龙。[注12] 試問什麼樣的“龍”能夠有如此神力?是鱷魚,馬,蛇,閃電、彩虹,樹神,甚至恐龍嗎?它們都沒有這樣的力量,而龍捲風可以。
《说文》“蛟,龙属,无角曰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而飞。置笱水中,即蛟去。”[注13]
为什么笱能够驱蛟呢?这就要从龙卷风的形成原因探究:龙卷风是一种气旋:空气绕龙卷的中心竖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近地面几十米厚的空气气流被从四面八方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被强化为绕轴心向上的更大的涡流。《说文》中所说的笱是一种用竹丝编制的捕雨篓,呈长圆柱体。由于横放在水中破坏了水的旋转,池水很难形成漩涡,对龙卷风的形成起破坏作用。所以说可以使“蛟去”,这里也透露出古人对龙卷风的认识,通过破坏水涡的切变力来阻止龙卷风的形成。同时也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龙卷风是风和水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为什么在亚洲地质情况和大气状况没有出现剧变的情况下,中国的龙卷风突然出现在北宋的史籍中?它以前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在史书中应该是什么样子呢?答案是:它应该叫龙(陆地的龙卷风)或者蛟龙(水面的龙卷风)。这里罗列八例古史志上和龙卷风有关的雨异的记载,类似的情况在我国各地的省志、县志中还有很多。现代气象学认为这类雨异现象产生的原因绝大多数是龙卷风所致(参见上文《辞海》龙卷风定义),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龙卷风在我国绝不只是在先秦卷走了黄帝和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