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正文】:榮堇 ,采蘩。堇,采也(依戴校本)。
[夏小正傳疏]:田胡,繁。田胡者,繁母也。繁,萬勃也。皆豆實也,故記之。
[夏小正考證]:《夏小正》從口傳到孔子整理成書,依據是口對口的聲音傳播。所以它最常見的文字現象就是語音通假字,其次就是反切。但是,這裡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當時的語言沒有普通話,都是方言。所以孔子從杞縣搜集到的《夏小正》應該距離夏方言未遠。孔子居曲阜,搜集《夏小正》在杞地,夏的領地是在杞縣以西直到伊、洛流兩河域的三鄩地區。所以我們研究《夏小正》應該以夏方言為基礎語言,所有的口傳發音也應該是以夏方言發音為主。
夏代兩種主要的口語都屬于方言:一種是流傳于今湖北漢江流域的內方地區和今河南嵩山之陽到大別山之間的的夏代土著方言;另一種是流行于夏代官場的所謂“雅言”。《
詩經》中的大、小雅便是用雅言吟唱的。
本節正文榮堇常誤為榮黃,這是黃和堇形近訛變所致的訓詁錯誤;也字常被誤為色;采和菜為古今通假字;繁和蘩為古今字。其中凡是因聲音產生訛變的屬于早期口傳所致,聲音訛變的居多。凡是因為字形訛變應該屬于文字產生以後的錯誤。即這類錯誤應該發生在孔子或孔子之後,這一點我們在研究中必須細心甄別的。
榮堇就是說夏曆二月,一種名為堇的野菜開花(榮)了。皖南的河南移民喜歡在陰曆二月採掘一種黃花菜的野菜,因其二月開黃花故名。其植物學特征與堇比較吻合。這一季候同時也是採摘另一種野菜蘩的季節。之所以記取兩種野菜是因為這兩種野菜都是夏曆二月採摘,并可以放在容器豆中配合二月有關祭祀的。
這裡出現了三種野菜:堇、蘩、田胡,其中的田胡便難以考證,本是兩年生的植物,其母本是蘩,其上發出的嫩莖就是田胡。所以蘩和田胡家族還有個名字叫旁勃,取其繁植能力旺盛之義。參見《春秋左傳隱二年正義》。我們人類曾經歷過“神農嘗百草”的歷史階段,所以很多蔬菜都是由野生蔬菜經過物競天擇和試吃試種後進入遠古人類的食譜的。但是由于夏代的很多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的名稱取自方言發音,今天難以考證。好在有些唐宋以前的考證現在還保留著,例如《大戴禮記·夏小正第四十七》中就保留了較全面的動植物和物候的考證。但是要和今天存世的動植物對上號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就這一點在夏民生活的河南湖北的內方、外方地區對《夏小正》進行田野調查或許有些地方還保留著這些野菜的原始名稱。這是最後的機會了。
【夏小正正文】:昆小蟲抵[從虫從氐]。
[夏小正傳疏]:昆者,衆也。田魂螺也者,動也,小蟲動也。
[夏小正考證] :漢字[從虫從氐]音訓:“《唐韻》:直尼切。《集韻》、《韻會》:陳尼切。發音遲。玉篇:蟻卵也。”以上引自《康熙字典》申集中。這一節是《夏小正》中最混亂以致難以考證的。原因是諸多字形上有聯繫或者字形相近的字被混淆在一起,導致了內容上的混亂。這些字源自不同的校本:田、由、魂、螺、蟲。但是《夏小正》和《山海經》這類經口傳之後整理編纂的歷史文獻的考證有一個基本的訓詁原則,早期錯誤多由音訓而起,晚期錯誤多由形訛而生。
這一節記載的是衆小蟲在驚蟄之後,紛紛開始產卵。文中涉及的[從虫從氐],玉篇所釋的蟻卵。夏代在每年二月製作成蟻(卵)醢用于祭祀。需要解釋的是傳疏中“田魂,螺也者,動也,小蟲動也”。這裡可能正文有脫文。因為不可能在傳疏中無緣無故出現“田魂螺也者”的註腳。但是按照戴校本所增加“魂魂也”三字,似乎與衆小蟲產卵關係更是不大。且二月確實是田螺產卵之時,既然在傳疏中涉及田螺,則正文中有可能脫落,此證。正文的原文如果真有脫落,應為“田魂螺動也。”其後之“小蟲動也”四字當為衍文。
此一記述應該符合田螺的生物習性。田螺在驚蟄之後開始活躍,繼而產出許多細如米粒的小田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