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小正考證》初俊羔 绥多女士

(2017-03-27 15:11:30)
标签:

夏小正

俊羔

绥多

分类: 远古史·夏小正研究

【夏小正原文】:初俊羔,助其母粥。

【夏小正傳疏】:俊也者,大也。粥也者,養也。言大羔能食草木而不食其母也。羊羔非其子而後養之。善養而記之也。 或曰:憂有煮祭,祭也者用羔。是時也不足喜樂,喜羔之為生也而記之。與羊牛腹時也。

【夏小正考證】:孔子發現《夏小正》之前,它在民間流傳了幾千年,正如我們今天的農諺的流傳一樣。所以學者的傳疏並不是以口傳版本為依據,而是以學者對《夏小正》的逐字理解為依據。關于本節原文,學者的兩種解釋都是不確的。一是說大羔能食草木,而不食其母。其實羊羔并不因為體型大小而不食母乳。二是說夏代有備暑之祭,故云。我有我的第三種理解,就是給產頭胎的母羊和難產的母羊接生。

《說文》“初。始也。從刀衣。裁衣之始也。”初字本義為開始,故“初俊羔,助其母粥”的考證應為初產大羔時,應該助其生育。初次生育也是頭胎分娩的意思。所以羊常常因為第一胎小羊較大導致難產而死。所以需要替它們接生。這就是“助其母粥”。注意粥在《夏小正》的前兩月已經出現了兩種訓詁:雛和鬻。

 “憂有煮祭”訓詁應為“夏有煮祭”,夏和憂為形訛所誤,夏曆二月的煮祭為夏后氏備暑舉行的啓冰之祭,周曆四月的蚤祭為周代的獻羊羔祭韭之祭。

音訓:煮暑兩字互訓為zhǔ,遠古煮暑一字可以互訓,夏商時期發音為dǔ。其後分化為zhǔ,在其後分化為煮zhǔ和暑shǔ。

義訓:“羊牛腹時”,意思是牛犢羊羔時期,意為在母親腹下的時光,即尚在哺乳期。

對傳疏的解釋不難理解:一憂一喜,憂的是羔羊出生面臨祭祀的命運;喜的是春天里新的生命的誕生。這是用來交代為什麼有這一段記載的理由,也就是說母羊產羔是仲春的物候之一。下文的“綏多女士”又作“綏多士女”也是將青年作為仲春的物候之一。

【夏小正原文】:綏多女士。

【夏小正傳疏】:綏,安也。冠子取婦之時也。

【夏小正考證】:夏代文獻如《夏小正》和《山海經》在歷史的前一階段的口傳年代全憑口傳和記憶,代代相傳。口傳歷史的最大優點是發音的準確和內容的準確。這是後世成書以後,其內容出現兩個特點的歷史原因所在。這兩個特點就是同音假借字較多和反切字較多。在我們閱讀夏代的文獻時,凡是兩個字或者兩個以上的字從表面上解釋不通的時候,首先就要考慮它是不是一個反切。例如:

《山海經·北次二經》記載:“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請注意這個管涔之山的地理位置:在北次二經南首,其首枕汾。這座山一定不是今天的管涔山。因為《北次二經》的南端起點在晉南,在侯馬市稷山的附近,汾河在這裡由南北向轉為向西流淌并注入山陜之間的黃河的西河。實際上這是呂梁山的南端起點。

《北次二經》又載:這一座管涔山向北3110里,有一座梁渠之山:

“又北三百里。曰北囂之山。……涻水出焉。而東流注于邛澤。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東流注于雁門。”

經過分析我們可以知道上面的北囂之山正是今天的管涔山附近,山的南面是一個長達千里的邛澤。而它北邊的梁渠之山在雁門關以西。

管涔山為什麼會兩山同名的情況呢?正是方言的反切所致。山西人說話常常將一個字發出兩個聲音,聽話的人須將其反切後才能理會其義。管涔山就是亙山,就是北嶽恆山。可見遠古中原人心目中的恆山有多大,幾乎山西境內的大山除了矮小的霍太山之外都在恆山(亙山)的地理範圍,當它在方言中的發音就是管涔反切。古音亙、恆通。

現在我們回歸《夏小正》的考證。“綏多女士”中的“綏多”就是一個雙音節詞。從字面上顯然無法解釋。該書的版本有“綏多女士”和“綏多士女”。綏多按照傳疏的解釋是安家之意。綏確有安的意思,何新認為不確;但是何新認為綏多是連綿詞,我認為同樣不確。綏多連用是什麼用意?我們知道《夏小正》源自一個口傳版本,所以應該以語音見長。那麼,綏多這一發音有什麼奧秘呢?

綏多女士的本義就是桑林之會,是春天裡適齡男女共赴桑林求偶并交合的活動。它和《周禮》中“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是意思相同。男女兩情相悅,于是結為連理,嬉戲桑林。這就是《詩經·召南》“有女懷春,吉士誘之”的詩意。上古有“綏多”一詞嗎?我們在黃懷信主撰的《大戴禮記彚校集註》(三秦出版社2005194頁)看見文獻中有兩例。分別是“綏多女士”和“綏多士女”。士是成年的男士,女是成年的女子。但是上古是否有“綏多”一詞本義上卻無從查證。既然本義上沒有,那麼這個“綏多”應該怎樣訓詁呢?這就只能從音訓上去考證。

上古文獻尤其是在夏代的《山海經》中用兩字連用的分音反切注音是常見的。《夏小正》中也多處可見。綏多從字面的本義上無法解釋,它們就只能從音訓上加以考證。綏(suǐ)多(yí音移)切suǐ,夏方言中其音訓為seǐ。綏多相切在文獻中還可以表示為孳尾切、施尾切、姿【從月從隹】切和施【從月從隹切】。這其中記錄了遠古的夏方言的發音系統。切出的長音音值均為兩個字的時長。因使用的是音訓,所以與綏多兩個字的本義無關。綏多女士在夏方言中意思是使勁的本義。這也是一種隱晦的說法。這種隱晦的內容一般是不宜明說的,在《夏小正》中還有一處,見“八月……丹鳥羞白鳥”。這些內容一般與人的性生理活動相關,所以口傳的《夏小正》採用了隱晦的說法。

傳疏“綏,安也。冠子取婦之時也。”中的綏,安也是一個錯誤的解釋。應取其音訓。其冠子取婦之時也就是說及冠(古者男二十而冠)的男子在這個桑林之會(即春社)上尋女成家。所以在一些《夏小正》的註疏中才有“七月功成”和“霜降而婦功成”的註解,意思是春天桑林之會(即春社)的成果是在夏曆的七月成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