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考證:獺祭魚 鷹則為鳩》
(2017-02-03 13:38:16)
标签:
水獺鷹為鳩 |
分类: 远古史·夏小正研究 |
11【夏小正原文】:獺祭魚。注本多為“獺獻魚”引發爭論。
【夏小正傳疏】:其必與(謂)之獻,何也?曰:“非其類也。祭也者,得多也。善其祭而後食之。十月豺祭獸謂之祭,獺祭魚謂之獻,何也?豺祭其類,獺祭非其類,故謂之獻,大之也。”《大戴禮記彚校集註》:“《說文》:獺,如小狗,水居食魚。《爾雅翼》引蔡氏章句曰:獺,毛蟲,西方白虎之屬,居水而殺魚者也。高氏誘曰:獺取鯉魚置水邊,四面陳之,世謂之祭魚。”所以又有“獺祭魚”一說。
【夏小正考證】:獺即水獺,是一種野生動物。水獺是一種半水棲獸,夜間活動,主食魚類。獺祭魚是遠古人類觀察水獺看見的一種表象。春季的正月裡,水獺在水中捕捉魚類放置在岸上,人類便誤以為水獺是在祭祀它捕捉的魚類。因為正月是人類祭祀的月份。遠古人類的思維是一種直觀的思維。例如:遠古人類觀察每天的太陽分別從十個不同地點升起,便以為天空一共有十個太陽;簡狄因為吞食了天上飛過的玄鳥墮下的卵便生下了殷契便以為懷孕時玄鳥所為;女媧的十個孩子都是女媧的腸子化成的,因為大家看到新生兒是從胎盤中出來的。同樣在這本《夏小正》中,正月有記載“正月……獺獻魚”,十月有記載“十月:豺祭獸。”一祭一獻引發了學術界的諸多爭議。目前占上風的是戴震的校正:戴震認為應為“獺獻魚。其必謂之獻,何也?曰:非其類也。”意思是獸類同類謂之祭,異類謂之獻。水獺和魚類不是同類,所以叫做獺獻魚。
12【夏小正原文】:鷹則為鳩。
【夏小正傳疏】:鷹也者,其殺之時也。鳩也者,非其殺之時也。善變而之仁也。故其言之也曰“則”,盡其辭也。鳩為鷹,變而之不仁也。故不盡其辭也。
【夏小正考證】:在夏的方言中,則字音訓為乍,亦即作的本字,則的另一個義項就是剛剛開始。這種發音至今依然流行在某些方言中。所以河水開始漸漸漲高,蓋房屋開始漸漸增高,鷹開始脫毛變為鳩。都可以用“則”表示。這個文字現象在《夏小正》中屢見不鮮。“鷹則為鳩”的本義是鷹開始轉變為鳩。鷹和鳩是兩種不同的飛禽,為什麼會互相轉變呢?我們在獺祭魚的考證中證明了一個結論:與古人類的思維是一種直觀的思維。這裡的鷹則為鳩也是這樣的。對鷹比較了解的人都有這樣的常識:鷹在每年的春天(正月)會脫盡羽毛和長翮,然後重新長出來,直到五月才會長齊羽毛。所以《禮正義》云:“《夏小正》正月鷹化為鳩,五月鳩化為鷹。”這就是說鷹的換毛週期是五個月。鷹的換毛週期中有三個特點,一是因為沒有羽毛就不能飛行;二是因為脫盡羽毛變得又小又醜;三是換毛期間不吃東西。上述傳疏中提到的“其殺之時”正是鷹可以捕獵之時,所以說是“鳩為鷹,變而之不仁也。”但是在五個月鷹為鳩的過程中叫做“非其殺之時也,善變而之仁也。”其實鷹和鳩是遠古人觀察鷹的生活習性產生的錯覺,他們認為鷹脫盡羽毛就變成了鳩,而鳩長滿羽毛就變成了鷹。鳩無法殺生,所以是仁者,而鷹善于捕獵,就不去談它了(故不盡其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