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小正考證:雁北鄉 雉震呴 魚陟負冰

(2016-12-26 16:00:10)
标签:

北向

雉震

鱼陟

凿冰

分类: 远古史·夏小正研究

3.[夏小正正文]:雁北鄉。

   [夏小正傳疏]:日行夏至漸南,冬至漸北,鴻雁九月而南,正月而北。《尚書疏》

此章經文凡二十二事。……先言雁而後言鄉者何也?見雁而後數其鄉也。鄉者何也?鄉其居也。雁以北方為居,何以謂之為居。生且長焉爾。“九月遰鴻雁”,先言遰而後言鴻雁何也?見遰而後數之,則鴻雁也。何不謂南鄉也?曰:非其居也,故不謂南鄉。記鴻雁之遰也,如不記其鄉,何也?曰:“鴻雁不必當小正之遰者也。”《大戴禮記·夏小正》

  [夏小正考證]:遰音訓dì。意思是雁從此地去往北方之意。這三個字可以理解為雁向北飛,也可以理解為鴻雁的家鄉在北方。家鄉之鄉和方向之向為同音通假字。

雁並非遷徙到本地過冬,所以本地不是雁遷徙的起點。本地的雁群(也包括其它飛禽)是從更遠的南方飛來,稍作修養補充。從這裡再出發,飛向《山海經·北山經》的雁門關,出關以後就到了他們的“北鄉”——貝加爾湖。《穆天子傳》亦有記載。

每年南方的大雁到夏都三鄩的時間非常準確。《逸周書·時訓解》有:“驚蟄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飛禽北向的時間是每年正月,飛禽北向的遷徙路線是南方候鳥棲息地——長江——神農架——雁門關——貝加爾湖。飛禽在這裡脫盡舊羽,換上新毛。

4.《夏小正正文》:雉震呴(gòu

   《夏小正傳疏》:震也者,鳴也。呴也者,鼓其翼也。正月必雷,雷不必聞,惟雉為必聞之。何以謂之?雷則雉震呴,相識以雷。

                           

《夏小正考證》:這裡提請大家注意,在《大戴禮記彚校集註》中,註明“震”和“呴”兩字,戴校本互易。即原文有可能是“雉呴震”。到底誰才是正解呢?大戴的傳是說野雞聽見雷聲就拍打翅膀,同時發出呴鳴。

《說文》:呴(雊)。雄雉鳴也。雷始動雉乃鳴而句其頸。從隹句,句亦聲。段注:古侯切。許慎的這個解釋是對的。就是當正月雷聲初鳴,雄雉便開始呴鳴,雄雉打鳴的時候像公雞一樣雙翼抖動而且句其頸。所以《集註》中的戴校本是對的。“雉呴震”:雄雉呴鳴時鼓動著翅膀,像雄雞打鳴一樣挺著脖子。也就是四川方言中“雄起”的意思。

但是戴德說“正月必雷,雷不必聞,惟雉為必聞之”是否有科學依據似乎牽強。戴德說正月里打雷,人的耳朵聽不見,而只有野雞才可以聽見,所以當雄雉打鳴時是因為它聽見了雷聲。那麼試問:正月以後的大大小小的雷聲會繼續,人的耳朵為什麼又可以聽見了?野雞為什麼也聽見了?

《夏小正》是按照每個月的時間順序記錄農事的。上文的啓蟄很清楚是蟄蟲出土,也就是今天驚蟄的時間。但這裡的雉呴震就很難確定它的時間定位。所以這一歷史時期的農業節氣是不成熟的。

5.《夏小正正文》:魚陟負冰.《集注》為:“魚陟冰”。

《夏小正傳疏》:陟,升也。負冰云者,言解蟄也。

《夏小正考證》:就正文而言,我讚成戴聖(小戴)“魚陟冰”的觀點。負應為衍字。魚陟冰是冬季里堅冰之上的一種捕魚的方法。用利器在苦寒已久的冰面上鑿開一個洞,因為已是驚蟄節氣,魚兒已經醒來。又由于冰面水下缺氧,所以解蟄的魚便會躍上冰面。

陟本義意為登高。甲骨文的陟字造字為兩隻腳循梯子拾級而上。

周代確有鑿冰儲藏以備夏日降溫的習俗。《左傳·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日在北陸是指太陽每天從最北的陸地上升起,也就是一年中最為寒冷的時候。這種選擇寒冷時刻的方法比三九天更為精確。採集的堅冰藏于冰窖或者山間或深埋地下。《夏小正》中有“三月……頒冰”,從季節的時間長度看,每年王室的冰的使用量還是較大的。

《詩經·豳風·七月》:“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陵陰”可為印證。說明採集冰塊是在農曆的十二月,也就是三九天里。正月里將採集的冰塊儲存起來。否則,溫度升高就會融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