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小正考證:正月  啓蟄

(2016-12-24 10:37:10)
标签:

正月

啓蛰

惊蛰

分类: 远古史·夏小正研究

1.【夏小正正文】:正月  

 [夏小正傳疏]:正本訓讀作zhèng。秦代避秦始皇名諱正讀作zhēng.

[夏小正考證]:正月只是指每年的第一个月,正如正音指的是朝廷使用的主流方言變體。三代的曆法不同,所以正月也就不同。夏的正月和今天的農曆一樣定于孟春一月初一開始,俗稱夏正建寅。周的正月定于今天農曆十一月初一開始,俗稱周正建子。秦曆建亥,就是說秦的正月是今天農曆十月初一。這就是遠古史上著名的三正。

 但是有兩個觀念必須撥亂反正的,一是夏王統治中原時實行的是十月曆法,所以每個月是36天。這一點在《夏小正》中通過養日和養夜之間相隔五個月可以看到,一年中出現這樣的現象只能是每個月三十六天。周以後改為十二月曆法,每個月三十天。 從十月曆法到十二月曆法是需要技巧的。所以《史記·曆書》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秦正以十一月。”二是兩個至日(當時并不稱冬至和夏至)是每個季節的第一天,夏至是夏季(孟夏)第一天,冬至是冬季(孟冬)的第一天。今日之上半年的夏至一般是每月第五第六天。下半年的冬至一般是每個月的第七第八天。這說明我國農業的二十四節氣是逐漸形成并固定下來的。至少在夏代是沒有這二十四節氣的。《漢書·律歷志》載:“周公攝政五年,正月丁巳朔旦冬至”。朔旦就是第一個早晨之意。《尚書大傳》載:“夏(代)以日至六十日為正(月)。”這就是夏的十月曆法向十二月曆法過渡的具體方法:將一到十月的每個月由三十六天縮短至三十天,這樣就多出來六十天,正好是新曆法的十一月和十二月。這樣當一年過去時,第十三個月恰好是新的一年的開始。于是從舊的十月曆法的一年平滑轉入十二月曆法的新的一年。從而完成了曆法的轉制。這個轉變在《詩經·豳風·七月》一詩中有詳細記載。可參見我的《西周初期獨特的曆法現象》一文。長期以來,一些學者這個說法並不認可,但是如果夏代不是十月曆法則文中有很多的內容就無法解釋。首先就解釋不了的就是啓蟄。

2. 【夏小正正文】:啓蟄

[夏小正傳疏]:大戴傳:言始發蟄也。《禮記·月令》說:“孟春蟄蟲始振,仲春蟄蟲咸動,啓戶始出。”這是一個從夏代口傳《夏小正》延續下來的錯誤。意思是孟春時節,土壤中的蟄蟲開始被春雷震醒,但是這些蟄蟲並未全部從冬眠甦醒,而是繼續蟄居在土穴中。仲春二月這些蟄蟲都出土了。啓戶之啓字的甲骨文的本義就是開門,其造字就是一只手正在开啓门户。

啓蟄在正月,驚蟄卻在二月。西汉末刘歆干脆将驚蟄改為了二月節氣。如果兩者是同一個節氣,為什麼《夏小正》啓蟄在正月,而劉歆將驚蟄劃在二月?後漢書注引蔡邕《月令章句》謂:“孟春以立春為節,驚蟄為中……據孟春之驚蟄在十六日以後,立春在正月,驚蟄在十五日以前,立春在往年十二月。”注意:按照當時的節氣劃分是沒有雨水這一節氣的。《左傳》中有孟春之月天子“啓蟄而郊”,意思是蟄蟲出土以後,天子就可以進行郊祭了。有學者質疑這個郊祭應該在仲春二月。

[夏小正考證]:啓蟄是不是今天的驚蟄節氣?治《夏小正》的學者們沒有看到這個問題的實質:其實啓蟄就是後來的驚蟄,兩個節氣雖然名稱有差別,本質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一月的啓蟄和二月的驚蟄為什麼會有兩說呢?這個原因就在于《夏小正》的口傳版本完成于十月曆法時期,每個月有三十六天。當時的節氣並沒有二十四個,後世的學者用二十四節氣去硬套,必然無法自圓其說。既然雙至可以是每個月的第一天朔旦,則啓蟄(驚蟄)在孟春或仲春應該沒什麼歧義。

《夏小正》時夏曆為每年十個月的太陽曆。他們的“啓蟄”在孟春之月,且可以在正月的下半月,或者二月的上半月。原因就在當時並未規定每個月必須有兩個或者三個節氣。而每年蟄蟲的出土恰恰在每年的一月底二月初,蟄蟲的啓蟄(或驚蟄)延續一個時段,所以夏的正月三十六天,改為十二月曆法後,一月多出六天。周的二月的前六天是正月順延,兩者都涵蓋了這一時段——蟄蟲甦醒并出土的時段。這說明夏人的曆法有一個從每月三十六天改為每月三十天的變化。

但是驚蟄的科學性是無可置疑的,驚蟄應該是春天里蟄蟲甦醒的日子,就是說自驚蟄開始,蟄蟲們從冬天里紛紛醒來,于是開始啓戶而出了。這個日子就是今天公曆每年的二月初五或初六。在夏代,它曾經是正月下半月的某一天。

至于這個節氣夏人稱呼為啓蟄,夏三鄩地區以及後來的洛陽人稱之為驚蟄是有原因的。啓蟄和驚蟄屬于不同氏族的方言。從發音上看啓qǐ和驚jīng的聲母qj發音部位相同,遠古至今都是塞擦音。q母和j母遠古是同一個聲母,經歷了分化的過程,分為q母字和j母字。

遠古聲音的分化其實很簡單,就是當時的漢字不夠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