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考證:正月 啓蟄
(2016-12-24 10:37:10)
标签:
正月啓蛰惊蛰 |
分类: 远古史·夏小正研究 |
1.【夏小正正文】:正月
[夏小正考證]:正月只是指每年的第一个月,正如正音指的是朝廷使用的主流方言變體。三代的曆法不同,所以正月也就不同。夏的正月和今天的農曆一樣定于孟春一月初一開始,俗稱夏正建寅。周的正月定于今天農曆十一月初一開始,俗稱周正建子。秦曆建亥,就是說秦的正月是今天農曆十月初一。這就是遠古史上著名的三正。
2. 【夏小正正文】:啓蟄
[夏小正傳疏]:大戴傳:言始發蟄也。《禮記·月令》說:“孟春蟄蟲始振,仲春蟄蟲咸動,啓戶始出。”這是一個從夏代口傳《夏小正》延續下來的錯誤。意思是孟春時節,土壤中的蟄蟲開始被春雷震醒,但是這些蟄蟲並未全部從冬眠甦醒,而是繼續蟄居在土穴中。仲春二月這些蟄蟲都出土了。啓戶之啓字的甲骨文的本義就是開門,其造字就是一只手正在开啓门户。
啓蟄在正月,驚蟄卻在二月。西汉末刘歆干脆将驚蟄改為了二月節氣。如果兩者是同一個節氣,為什麼《夏小正》啓蟄在正月,而劉歆將驚蟄劃在二月?後漢書注引蔡邕《月令章句》謂:“孟春以立春為節,驚蟄為中……據孟春之驚蟄在十六日以後,立春在正月,驚蟄在十五日以前,立春在往年十二月。”注意:按照當時的節氣劃分是沒有雨水這一節氣的。《左傳》中有孟春之月天子“啓蟄而郊”,意思是蟄蟲出土以後,天子就可以進行郊祭了。有學者質疑這個郊祭應該在仲春二月。
[夏小正考證]:啓蟄是不是今天的驚蟄節氣?治《夏小正》的學者們沒有看到這個問題的實質:其實啓蟄就是後來的驚蟄,兩個節氣雖然名稱有差別,本質是完全相同的。但是一月的啓蟄和二月的驚蟄為什麼會有兩說呢?這個原因就在于《夏小正》的口傳版本完成于十月曆法時期,每個月有三十六天。當時的節氣並沒有二十四個,後世的學者用二十四節氣去硬套,必然無法自圓其說。既然雙至可以是每個月的第一天朔旦,則啓蟄(驚蟄)在孟春或仲春應該沒什麼歧義。
《夏小正》時夏曆為每年十個月的太陽曆。他們的“啓蟄”在孟春之月,且可以在正月的下半月,或者二月的上半月。原因就在當時並未規定每個月必須有兩個或者三個節氣。而每年蟄蟲的出土恰恰在每年的一月底二月初,蟄蟲的啓蟄(或驚蟄)延續一個時段,所以夏的正月三十六天,改為十二月曆法後,一月多出六天。周的二月的前六天是正月順延,兩者都涵蓋了這一時段——蟄蟲甦醒并出土的時段。這說明夏人的曆法有一個從每月三十六天改為每月三十天的變化。
但是驚蟄的科學性是無可置疑的,驚蟄應該是春天里蟄蟲甦醒的日子,就是說自驚蟄開始,蟄蟲們從冬天里紛紛醒來,于是開始啓戶而出了。這個日子就是今天公曆每年的二月初五或初六。在夏代,它曾經是正月下半月的某一天。
至于這個節氣夏人稱呼為啓蟄,夏三鄩地區以及後來的洛陽人稱之為驚蟄是有原因的。啓蟄和驚蟄屬于不同氏族的方言。從發音上看啓qǐ和驚jīng的聲母q和j發音部位相同,遠古至今都是塞擦音。q母和j母遠古是同一個聲母,經歷了分化的過程,分為q母字和j母字。
遠古聲音的分化其實很簡單,就是當時的漢字不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