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考證》題解
(2016-12-20 15:02:54)
标签:
夏小正罱層次呼籲 |
分类: 远古史·夏小正研究 |
【本書題解】簡單的凡例。本書的每一條考證中大致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遠古原著的《夏小正正文》,這是流傳于遠古歷史的通過口口相傳的版本,本書採用的是《大戴禮記彚校集註》黃懷信主撰三秦出版社2005年。原文雖然是早在春秋期間就經由孔子搜集整理成為文獻,但是至今仍有兩個問題需要釐清。一是孔子編纂的《夏小正》是否就是後來漢代戴德的《大戴禮記》的所引用的《夏小正第四十七》?二是原文中大量使用的反切和假借字,使得在本書的訓詁考證中只能以聲音為主,因為其中的很多本字的本義除了使用其發音別無所用。強調一點:在沒有漢字的遠古中國,由于人們需要給每一個口語音節定音,許多口語因為沒有相應的漢字對照,只能用同音假借字或者反切字標註它們的正確的發音【注】。這一點在《山海經》一書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在《山海經》中常常出現有規律的整段文獻中使用反切字,或者整段文獻中使用同音假借字。
第二層次《夏小正傳疏》是此前古文字專家學者對《夏小正正文》的傳、疏和註解,例如戴德的傳。這些魚龍混雜的傳、疏和註解有些是正確的,我將原文引用;有些是錯誤的,這些錯誤還為數不少,我將在這一層次指出專家學者們的錯誤所在。
第三層次是我對《夏小正》一書的逐條的考證。孔子當時記錄整理的僅僅是《夏小正》的發音,即河南杞縣地區大禹的後代中間所口傳的《夏小正》,許多的口語發音雖然記錄了下來,但是本義並沒有完全搞清楚,或者是完全不清楚。例如:正月有“鞠則見”,這個鞠的本義是什麼?二月有“萬用”這個萬的本義又是什麼?八月有“丹鳥羞白鳥”,這裡的丹鳥和白鳥指的是鳥嗎?孔子之後這本書又相繼流傳了兩千五百年,一個從一開始就沒搞清楚的《夏小正》在這段歷史中會出現怎樣的以訛傳訛實在是一言難盡的。還原中國遠古雙璧的《夏小正》和《山海經》的歷史本義,我感到中國已經將這副擔子放在了我的肩上,我感到任重而道遠,也倍感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歷史的責任。
好在《夏小正》記錄的是中原地區的物候和農諺。物候不會死,因為大自然依然活著;農諺不會死,因為農事沒有死。所以我們考證《夏小正》的基本事實依據的就是物候和農諺。在本書中你會發現物候和農事為本書提供了極其有力的考證材料。
好在中原地區的口語仍然在使用當初的若干種地方方言。例如湖北東部的遠古內方方言;大別山區的光山固始一帶的方言;商丘地區的方言;帝丘(濮陽)地區的商方言;遠古夏的方言也沒有死去,至今你可以在環巢湖的許多地方聽到夏雅言的方言;至于夏的內方話至今在南陽東北方向的一塊土地上依然活躍在民間。但是方言就快要死了,它在市場大潮中,在人們的交流中瀕臨死亡,所以我在這裡要大聲疾呼:救救古老的方言!
請讀者們記住《夏小正》創作的年代,那是一個只有口語還並未創造出完整的漢字系統的口語時代。創造《夏小正》的作者就是全體中原的勞動者。下面我們就開始我的《夏小正正文》、《夏小正傳疏》和《夏小正考證》。
【注】:當時的口語大多是方言,所以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發音,所以我們今天研究的古文字常常出現同一個漢字有好幾個發音的現象,其原因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