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正》的天文和曆法
(2016-12-15 20:05:04)
标签:
夏小正远古中华天文 |
分类: 远古史·夏小正研究 |
《夏小正》應該說最早是凭借口口相传而世代流傳的。因为是農事曆書,秦始皇焚書时僥倖躲过了秦火一劫。但是它却没能躲過后世文人的刀笔篡改。所以我說春秋之前的每一本遠古文獻都有在口傳過程中的一個不斷地再加工甚至是添油加醋的传播过程。《夏小正》应该是夏代的农事曆書。它的文字极其简朴、艰涩、深奥,所以古來為其作傳、疏、注者頗多,爭議也是頗多。尤其是該書中被後人篡改的地方较多,使得这篇极其简单的文字看上去疑竇叢生。這正是許多遠古文獻被無端攻擊為偽書的歷史原因。
《夏小正》的口口相傳的歷史至少持續了兩千年以上。先秦諸子的很多文獻都是經歷了類似的口口相傳的歷史。
《夏小正》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①天象;②物候;③農事(含冬狩)。在這個範圍以外的記載應該都可以看作是后来篡入的内容,例如十一月和十二月兩節中的全部內容。尤其值得強調的是《夏小正》全書并不涉及任何一个个人或者官吏。
我國勞動人民在炎黃二帝統治中原時期就已經具備了對日月星辰的系統定位和運行規律有了極為深刻的了解。這一點遠古文獻不乏真實詳盡的記載。試舉幾例:
《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故參為晉星。”文中有兩處需要說明的地方:一是商丘應為帝丘,帝丘即帝嚳的大本營,在今河南的濮陽,帝嚳和帝顓頊都安葬在濮陽城外。其次,帝嚳的二兒子成為了唐人的首領,就是說帝堯的氏族劃歸了帝嚳的二兒子實沈領導下。
類似有關遠古天文的古文字的實例也有很多,例如甲骨文中有一個字,一個老人圓睜雙眼向上看著星空,有古文字學家將其破譯為堯字。甲骨文中還有一個表示日暈的暈字。參見我的專著《殷商甲骨文本訓》
山西陶寺的觀象台的發現恰好證明夏的十月曆法,因為用來觀察太陽光影的石柱是十一根,而不是十三根。十一根石柱之間只有十個空隙;十三個石柱之間才會有十二個空隙。同樣在這一遺址的王者大墓中還發現了觀察太陽使用的玉戚和有刻度的長尺。
我在認真研究了《夏小正》之後,得出一个結論:夏代的一年中應該只有十个月,且每个月有三十六天。這樣一年是360天,結餘的五天是豐收以後的“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的過年或者說是狂歡節,也就是王室宴請勞動者。
最科学的證據是书中“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养日又叫永日,养夜又叫永夜,分别是一年中最长的白天和黑夜。就是夏至日和冬至日。从古到今,这两个日子是不会改变的。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間正好相隔約半年時間,而《夏小正》中的夏至日和冬至日只相隔五个整月。这是夏时一年只有十个月的铁证。如果你仔細分析一下《夏小正》的物候和農事就會發現《大戴禮記》所傳《夏小正》中,十一月和十二月記載及其簡單且沒有有關農事的記載。其中的十一、十二月内容極少以致令人生疑:
“十一月:王狩。陳筋革。啬人不从。隕麋角。”
“十二月:鸣弋。元駒贲。纳卵蒜。虞人入梁。隕麋角。”
這樣就出現了一个奇怪的現象:夏历的夏至到冬至是五个月時間;而冬至到翌年的夏至却是七个月時間的間隔。我認為上段所引的《夏小正》原文的内容共三十三个字是夏朝以後,文人因為不知道夏代十月曆法的歷史史實或者是别有用心的篡入。前一种篡入的可能性較大,因為不理解而誤以為《夏小正》十个月内容是缺了两个月,所以自作聪明的補齊全書。同時農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沒有天象和農業的記載,僅僅有關于“納卵蒜”的模糊記載。這也是不符合《夏小正》的記敘體例的。如果夏朝確實是十月曆法,那麼《夏小正》的原文就應該是只有十個月的天文星象。如果有人將這種十月曆法誤認為是少了兩個月,有心補齊這兩個月的學者必須精通天文和星象。我的理由如下:
所谓物候是指与天象、气候有关的生物周期性節律性的现象。在《夏小正》中,应该是每个月獨有的物候現象。上述“隕麋角”显然不具物候的季節典型性。麋鹿隕角現象每年冬天前後可以持续四个月之久。对于十一月,十二月連續出現“隕麋角”,現代學者何新感到頗不理解。其實在生物學上,麋鹿隕角并不是按月出现的物候,即使在一月二月出現也是正常現象。但是《夏小正》這樣的农事曆書中就不应该有这样的模糊的物候记载。
此外,和前十个月相比较,“王狩,陳筋革。……纳卵蒜。”(直译为:帝王冬狩,陈列秋季製造,并放置一冬的筋革類的兵器……向王室進貢卵蒜。卵蒜也叫獨蒜,特點是一個蒜頭只有一個球形的獨蒜)。在書中很少提到王室的活动(两次,另一次算不上活動,“王始裘”),此前内容均是民間生活。
第三,《禮記》有記載,啬人和虞人都是地方官吏,全書也是在十一月十二月僅有的两次提及。鉴于上面的三点,《夏小正》中十一月十二月的大部分内容均与前十个月内容和體例上反差都太大。顯然在孔子正夏時之前,在漫長的民間口傳過程中,被篡入的可能性很大。當然《夏小正》的內容混亂和邏輯混亂絕不僅限于此。我將在全文考證中一一予以考證。
換一个角度看,前面十个月已經从天象、物候、農事三个方面詳細記載了全年的農事,十一月十二月也明顯是贅筆。我這樣說就是因為後兩個月的記載內容和前十個月基本是獨立的有關狩獵的記載。
从天象看,十一月十二月獨無天象記載。而前十个月的記載表明:
“正月:鞫則見。初昏参中。……
二月:斗柄悬在下……
三月:参則伏……
四月:昂則见。初昏南門正……
五月:参則見。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漢案户。初昏織女正東鄉。斗柄悬在下則旦。……
八月:辰则伏。参中則旦。……
九月:辰系于日。……
十月:初昏南門見。織女正北鄉則旦。”
按照《夏小正》的記載,在夏曆的一到十月中,星象完成了周天360度的旋轉,所謂年初起于玄枵,年末复止于玄枵也。因為十个月里行走周天,所以每个月運行接近36度。無獨有偶,通過簡單的計算就可以知道每月的天數是36天。十月曆法這點已經由天文學家所證實。我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詳情参見何新《<</span>楚帛书>与<</span>夏小正>新考》所引.
出現以上錯誤的最大的可能性是在搜集、整理《夏小正》時,搜集編纂的文人看到的只能是十個月的版本。由于不知道夏是十個月曆法,編纂者依據當時的史料自作聰明地補齊了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內容。但是這個編纂者不懂天文星象。所以將“時有養日”和“時有養夜”保留在五月和十月。
上述錯誤的補充告訴我們:《夏小正》的前五個月的內容可以相信是真實的。但是六月份的內容就值得懷疑了。《夏小正》的編纂者既然可以增加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內容,就必然會將五月的部份內容改在六月,而且整個下半年的很多內容都會出現“以此類推”的錯誤的編纂。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來對比一下十月曆法的夏曆和十二月曆法的周曆:
因为夏的一年只有十个月,所以《夏小正》中的物候和农事和《礼记·月令》里每年十二个月的物候与農時就有了前后的不一致。下表列出了農曆和夏曆十个月的對應关系,為了對比物候和时间的方便,我同時列出了二十四節氣和夏曆的关系以幫助讀者理解,但是讀者务必了解在夏代時是没有二十四节气的:
夏历 |
正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半年结束 |
農历 |
正.1—2.6 |
2.7—3.12 |
3.13—4.18 |
4.19—5.24 |
5.25—6.30 |
节气 |
立春雨水惊蛰 |
春分清明 |
谷雨立夏 |
小满芒种(夏至) |
夏至小暑大暑 |
夏历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一年结束 |
農历 |
7.1—8.6 |
8.7—9.12 |
9.13—10.18 |
10.19—11.24 |
11.25—12.30 |
节气 |
立秋处暑白露 |
秋分寒露 |
霜降立冬 |
小雪大雪 |
冬至小寒大寒 |
上表中夏曆十个月每月為36天。每年的年底即夏曆十月的最后一天是農历的臘月三十。按照夏曆的計算一年是360天。但是我們知道農曆的一年是353天或者354天,這樣每隔數年就會多出一個閏月。但是依據《詩經·豳風·七月》的記載,這多餘的五天在西周可能是一個慶祝豐收和過年的狂歡節。
夏曆正月:“啓蛰…鱼陟负冰。…農纬厥耒…囿有見韭…田鼠出…農率均田…斗柄悬在下…鸡桴粥(通孵雏)”都可以在正月看见。其中还有一句“梅、杏、柂(通杝。參見大戴禮記p183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桃,則華。”梅是正月初,杏和桃分别在月中和月底开花。由于《夏小正》正月底的惊蛰时间相当于《禮記·月令》二月初,所以《禮記·月令》虽然在正月有“蜇虫始振”的記載,而在二月里又有“雷乃发声,始电,蟄虫咸动,啓户而出。”的記載。从物象看,二月的這次記載比较符合惊蛰這一节气的特点。但是重複的物候記載使傳、疏、注的學者們就用心良苦了。
夏曆二月:“來降燕…有鳴倉庚…”均为節氣性物候。
夏曆三月:“攝桑季杨…妾子始蚕。执养宫事…祈麥實…拂桐芭…鳴鳩”也都合了节气。
夏曆四月:“囿有見杏…王萯秀…取荼(采茶)”在自然界可見。但是夏时采茶比我们今天明前茶、谷雨茶都迟一些,味道就要重一些。所以夏時的茶又叫苦荼。安徽省茶區每年這個時候銷往北方的黃大茶便是。
夏曆的夏至按照農曆看正是在夏至日左右,所以有可能在夏曆四月也可能出現在夏曆的五月。从日期上看出现在夏曆四月的几率比五月多得多。但是因为夏至日前后每天的白天都很长,无法精确到具体哪一天,所以《夏小正》说的模糊而不确定:“时有养日……时有养夜”。而冬至則出現在夏曆的十月初。以下不再每个月依次举例。夏至和冬至正好时隔五个月,是夏曆的半年。这是我判斷夏曆一年有十个月的依據之一。
夏历八月:“剥瓜…剥枣零。”(採摘老葫芦解瓢)这个零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国庆节以后常常遇到的连绵秋雨,民间叫做“飘秋”。根据是《说文》“零,徐雨也。”但是,我的理解和此前專家的破譯大相徑庭。我認為這裡的“零”是用作近音通假字。
《夏小正》
修耒耜。具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