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第一書《夏小正》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2016-12-12 19:21:40)
标签:
夏小正第一书远古中华 |
分类: 远古史·夏小正研究 |
《夏小正》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本書探討的是《夏小正》,論創作時期最早,本書應該是中華第一書。因為《夏小正》的創作者是當時的全體勞動人民,而且在它被創造之時就已經在民間被創造、被加工、被完善了很多年。請讀《夏小正》。
可見隋朝已經有人專門研究《夏小正》,有清一代單行研究《夏小正》的學者被錄入《清史稿·藝文志》的就多達23家。但是孔子是《夏小正》的第一個整理和編纂者這是沒有疑問的。孔子發現夏小正的過程其實很偶然,他去杞國尋找夏代的禮儀制度不遇,結果發現了夏地流傳的《小正》。孔子整理《夏小正》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偉業,此舉開創文獻上對傳說時代的遠古文獻的搶救性的采風、收集和整理。它也說明我國文化中對遠古時代的文獻作品的搶救的起點就是春秋,它和孔子緊密相連且密不可分時代。孔子對遠古口傳的古籍(例如夏小正和六書)的搶救奠定了春秋戰國時期輝煌的諸子百家時代。今天無論是什麼人都沒有權威去指責春秋戰國時代的某一本書是偽書(可以商榷),或者僅憑一本書是今本還是古本去甄別它的真偽。因為春秋之前的每一本書都曾經歷了一段口傳歷史,每一本書都有在口傳過程中的一個再加工以及添油加醋的遠古。
這種在口傳基礎上的,直至成書前的不同版本的再加工過程,保留了最初口傳文獻的與時俱進,同時也使最終的成書混亂不堪。這一特點最典型表現在《山海經》的除了《五臧山經》以外的內容中。在本書《夏小正》中,這一特點表現的更為明顯。舉例說夏朝實行的是十月曆法,所以夏至(養日)和冬至(養夜)分別出現在五月和十月。但是在後世的流傳過程中,曆法改為十二月曆法,所以就出現了該書的十一月和十二月缺少天象記載的現象。同樣十一月和十二月都出現了“隕麋角”的記載。
《括地志》云:“汴州雍丘縣,古杞國城也。周武王封禹後,號東樓公也”。
農業在我國開始很早,所以各個方國因地理氣候條件的不同,總結出的農諺內容就有很大的不同。由大禹後代傳下來的這本《夏小正》應該是中原地區的夏氏族人民長期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這一點從本書對應的物候星象可知;形成《夏小正》的歷史過程雖然很是久遠,但是我們從全書語言簡樸、生澀、古奧的特點看,《夏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