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華夏第一書《夏小正》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2016-12-12 19:21:40)
标签:

夏小正

第一书

远古

中华

分类: 远古史·夏小正研究

《夏小正》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中國第一書《夏小正》當之無愧。 在浩瀚的中華民族的遠古文獻中,已知現存最早的“中華遠古文化雙璧”的正是夏代的口傳文獻《夏小正》和《山海經》。他們流行在四千多年的夏代——這些文獻只是通過一代一代口傳來流行和繼承。前者成書于春秋時的孔子,後者因東晉著名的學者郭璞為之作注而流傳至今。有关《山海经》中的口语密码的破譯我发表在《汉字造字进化论》一书中,目前网上还有,价格也仅有30元左右。

本書探討的是《夏小正》,論創作時期最早,本書應該是中華第一書。因為《夏小正》的創作者是當時的全體勞動人民,而且在它被創造之時就已經在民間被創造、被加工、被完善了很多年。請讀《夏小正》。

        所謂小正是和大政相提並論的兩個遠古說法。大政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大政方針的國家的大政;小正就是朝廷以外的,民間的生產生活、時令物候、天文星象規律的總結。其實它就是我國最早的第一本黃曆,這裡的黃可以理解為黃帝,因為大禹是黃帝朝的命官。

        《夏小正》是一本什么樣的書?答曰遠古之時它其實并不是一本書,而是流傳于百姓口中的按月記錄的農事曆書,就是說它是在大禹時代之前幾千年甚至上更加久遠的夏氏族民間百姓口中所創作、積累并流傳的農諺。靠著一代又一代的口傳不輟,春秋時期由孔子整理成為簡冊。

        春秋之後,《夏小正》被收藏于漢代信都王太傅戴德所傳授的《大戴禮記》中,戴德的侄子戴聖繼承其叔叔的理論,教授《小戴禮記》。

        《隨書·經籍志》:《大戴禮記》十三卷,漢信都王太傅戴德撰。

                                   夏小正一卷。

可見隋朝已經有人專門研究《夏小正》,有清一代單行研究《夏小正》的學者被錄入《清史稿·藝文志》的就多達23家。但是孔子是《夏小正》的第一個整理和編纂者這是沒有疑問的。孔子發現夏小正的過程其實很偶然,他去杞國尋找夏代的禮儀制度不遇,結果發現了夏地流傳的《小正》。孔子整理《夏小正》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偉業,此舉開創文獻上對傳說時代的遠古文獻的搶救性的采風、收集和整理。它也說明我國文化中對遠古時代的文獻作品的搶救的起點就是春秋,它和孔子緊密相連且密不可分時代。孔子對遠古口傳的古籍(例如夏小正和六書)的搶救奠定了春秋戰國時期輝煌的諸子百家時代。今天無論是什麼人都沒有權威去指責春秋戰國時代的某一本書是偽書(可以商榷),或者僅憑一本書是今本還是古本去甄別它的真偽。因為春秋之前的每一本書都曾經歷了一段口傳歷史,每一本書都有在口傳過程中的一個再加工以及添油加醋的遠古。

這種在口傳基礎上的,直至成書前的不同版本的再加工過程,保留了最初口傳文獻的與時俱進,同時也使最終的成書混亂不堪。這一特點最典型表現在《山海經》的除了《五臧山經》以外的內容中。在本書《夏小正》中,這一特點表現的更為明顯。舉例說夏朝實行的是十月曆法,所以夏至(養日)和冬至(養夜)分別出現在五月和十月。但是在後世的流傳過程中,曆法改為十二月曆法,所以就出現了該書的十一月和十二月缺少天象記載的現象。同樣十一月和十二月都出現了“隕麋角”的記載。

        《禮運》稱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鄭弦曰: “得夏四時之書,其存者有《小正》”。這說明在同一時期可能還有其它方國的“小正”的口傳版本。

        《史記》:“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

        杞國就是現在的河南杞縣:

        《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郟縣東北五十四里,蓋夏后所封也”。

《括地志》云:“汴州雍丘縣,古杞國城也。周武王封禹後,號東樓公也”。

農業在我國開始很早,所以各個方國因地理氣候條件的不同,總結出的農諺內容就有很大的不同。由大禹後代傳下來的這本《夏小正》應該是中原地區的夏氏族人民長期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這一點從本書對應的物候星象可知;形成《夏小正》的歷史過程雖然很是久遠,但是我們從全書語言簡樸、生澀、古奧的特點看,《夏小正》    應該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中國遠古文獻,而且至少目前它是唯一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