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的父母:女媧和庖羲
(2016-11-28 17:11:47)
标签:
父母称呼远古女娲庖羲 |
分类: 远古史·夏小正研究 |
如果你向中国的远古寻找中华民族的起源,站在最前面的一个人应该是一个女人:名叫女娲。为什么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女娲创造了人,创造了中原大地的中国人。但是女媧不是用泥土創造人的。而是用血肉之軀孕育了遠古人類,在那個時代人類還不知道男女交媾会在十月怀胎之后生育繁衍後代的科學道理。屈原在《天問》中就有一問說“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這應該是母系社會的一個普遍的疑問,就是爲什麽女人會没来由地懷孕生子?其實正因為當時人類還不了解男人在整個懷孕生子過程中的作用,才成就了母系社會。等到男人知道了那孩子是两人共同的骨肉,於是真正的私有制——後代的私有完成了。從這一歷史節點開始:母系社會也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伏羲社會”,即父系社會。
屈原的女岐傳說屬于南方傳說,類似的傳說在北方也有,見于《山海經·大荒西經》: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郝懿行認為其中的“腸”字應為“腹”字依據不足。因為遠古的母系社會里,女人生兒育女不避眾人,所以習慣上人們認為新生兒是女人的腸子變化而成的。
女媧和庖羲各是一個遠古的人名嗎?不仅仅是这样。女媧和庖羲都是遠古人類對氏族首領的一種稱呼:女媧是母系社會氏族對女性首領的稱呼。庖羲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化時期乃至此后的父系社會中氏族對男性首領的稱呼。
按照语音学原理,发音上先有庖羲後有伏羲的稱呼的。伏羲是很久以後才有的發音。庖、伏本是一字,但是按照漢字進化的過程,這個字最初的遠古發音是pao或者bao,民間方言至今仍有稱呼父親叫做伯的。隨著語音的不斷分化和進化,同時也是不斷產生的新發音的需要,
女媧的遠古發音有wā和guā兩種,後者見于郭璞注。庖羲的庖其聲母páo發生分化才产生了fú這一發音。
從這一點看,中國遠古的三皇排名在第一的是女媧。之所以歷史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排列方法,只是爲了突出歷史上男人的強權和地位。
女媧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上古母系社會所有的氏族的老祖母的共同的名字;
庖羲也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上古父系社會所有氏族的老祖父的共同的名字。
由於人類社會是先經歷母系社會,代之以父系社會的。所以在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之交有這樣兩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共同出現在中國歷史舞台上。女媧和庖羲有可能是一對夫妻,作為兩個氏族首領結為夫婦時。但是在母系社會是只有女媧沒有伏羲的,同樣的原因由於男性統治地位確立之後,女媧的權威逐漸式微。這就是女媧庖羲成為中國社會第一對夫婦的社會學背景。
《世本》雷學淇校輯本有“禹娶塗山氏之子。謂之女媧”。雷注曰:“《路史·後記》注引禹娶于塗山氏曰后嬌。”可證女媧是氏族之后,即首領的意思。可能當時很多母系氏族的首領的名字是共同的,都叫女媧。女嬌的嬌和女媧的媧是由于字形相近產生的訛變。但從后世該字發音轉為mā可知,最初的發音應該是wā而不是jiāo。最初的稱呼也應該是媧而不是女媧,因為遠古人類的發音是單一的音節。女字可能是後世人類在口口相传过程中加上的前綴。這個名稱在中國南方的歷史傳說中叫做女岐,曾出現在屈原的《天問》之中。女岐在發音上更加接近南方發音的“姐姐”。
母系社會的最後一位老祖母女媧和父系社會第一位老祖父可能是同一個氏族的共同的祖父祖母,他們倆是夫妻倆。這種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一個氏族不可能沒有一個強權的領袖,所以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女媧們的強權是逐漸讓位于伏羲們的強權的。所以女媧和伏羲在這一上古歷史的過渡(母系到父系)時期里應該是並存的。這是後來歷史中女媧伏羲夫妻的人類起源說的生理學依據。
從母系社會轉變到父系社會的轉折點是男人們終于發現了自己在生殖中所起的關鍵的決定性的作用,孩子成為了男人私人佔有的產品。佔有了孩子就佔有了明天的歷史。至于男人的日漸孔武有力,男人對剩餘產品的佔有,甚至男人對女人的私人佔有雖然也起作用,但是都不是決定性的作用。
但是,爲什麽遠古人把自己的氏族女性頭領叫做女媧呢?爲什麽遠古人把自己的氏族男性頭領叫做伏羲呢?這在人類生理學上和遠古口語中是有客觀依據的。
汉语中“妈”这个汉字最早出现在三国魏的张揖所撰的《广雅·释亲》,但是它的读音是读作母(mu)。说明在诞生之初它主要用作书面语。发妈妈的mā这个音大约始自更遲一些的宋代。较早的记载见于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钞》“韩退之祭女孥文自称曰阿爹阿八,岂唐人又称母为阿八?今人则称妈。”《尔雅》《说文》均无妈字,《广韵》《集韵》中读若母字。
女媧在我國不同的民間傳說中又叫女岐或者女希,這些遠古傳說中作為中華女性始祖的名字有一個共同的語音特點就是它們都是唇音或者齒頭音,這是人類最早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所以媧(娃)、岐(希)、應該是中國人口語形成時最早的幾個發音。
伏羲的名字也是這樣的。伏羲又稱作庖羲。爲什麽會有兩個不同的名字呢?據研究中國音韻的學者們考證這是因為從五代到唐朝,聲母b和p,由重唇音分化出一種輕唇發音,就是聲母f。所以在唐以前人們稱呼是庖羲,唐以後稱之為伏羲。庖羲和伏羲不是同一個男人的兩個名字,而是同一個男人的名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發音而已。就像女媧的媧到了魏晉以後大家都發音為媽。至于前綴的女字可能是爲了標誌并強調中國的三皇之始是一個女人。庖羲的羲字是一個內涵感情意義的尾綴,寫成“兮”可能更加準確一點。庖羲(伯兮)按照我們今天的稱呼就是“爹啊”的意思。
庖羲的庖字是有歷史內涵的。庖發音為pao或者bao,這兩個發音上古是同音字。由于各地方言中的音韻的不同,它可以注音為伯(bo)、爸(ba),有些方言中發音bei,bai。這些發音在上古都是同音字,其主要元音都是源自庖的bao發音。所以庖在上古這些發音表示的本義就是爸爸。
在音韻學上,庖、伯、爸這幾個字的聲母相同,韻母的主要元音也相同的字之間的關係叫做旁轉;媧和媽是聲母不同但是符合一定的發聲的類隔規律,韻母相同的字,它們之間也屬于旁轉。我們進一步分析一下媧和庖的發音部位就會發現,媧和庖是遠古最簡單易讀的兩個字。媧的聲母是喉音,庖的聲母是雙唇音。雙唇音和喉音是人類口語中最早的兩個發音部位。
女媧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上古母系社會所有的氏族稱呼女首領的名字——媽;
伏羲也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上古父系社會所有氏族稱呼男首領的名字——爸。
在我國的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之交,有很多的氏族女首領叫做媧,男首領叫做庖(伯)。歷史傳說中將女媧和庖羲並稱為中國人的始祖就是因為這樣陰差陽錯所造成的。我認為:實際上這種女性和男性的雙始祖現象只是出現在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社會轉化的過渡期。從遠古音韻的角度上述的有關女媧和庖羲的發音的歷史演變與遠古音韻的變化是相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