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504:筍字的演變過程*(上)

标签:
甲骨文本訓筍演變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徐中舒解字:“象一鋒或三鋒、四鋒之利器,當為朿之初文。《說文》:‘朿,木芒也。象形,讀若刺’。”這個解字觀點是值得商榷的:一把利器,可以是一鋒、三鋒,不會出現四鋒的結構,因為四鋒的利器很不適宜于作戰中的使用。且該字的造字下部從不,是植物的根莖的象形。
高鴻縉解字:“有刺之木也。字倚木畫刺形,由文木生意。名詞。有刺之木如棗橘之類。”按照這個解釋,該字造字應為兩側有刺,上部是樹梢不應有刺,下部是樹根也不當有刺。
所以《說文》中的“朿,木芒也。”是其引申義。上古的本義應該為筍。圖一中例一是春筍,例二應該是冬筍,原因在于春筍是一筍一鋒,冬筍則是一筍數鋒的地下莖。該春筍的造字在卜辭中有一例:
卜辭3:“……卯卜貞:筍尹,無判。”(前6·37·4)該字從甲骨文矢,是否為筍存疑。
上述三例卜辭中除例三造字有疑問以外,例一的筍甲骨文造字為春筍,例二的筍甲骨文造字為冬筍。由這兩例卜辭分析,卜辭中的筍祭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以冬筍或春筍為貢品獻祭;或者是每旬一次的常規祭祀。《說文》:“筍,竹胎也。從竹旬聲。”段注曰:“醢人注曰:‘筍,竹萌’。按:許與鄭稍異。胎言其含苞,萌言其已[扌畱]也。”其中的竹胎便是冬筍(圖一例二),亦即春筍在地下之時,所以造字有一鋒、三鋒、四鋒的不同。而竹萌就是破土而出的春筍(圖一例一)所以造字僅有一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