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遠古三苗疆域考(下)

(2014-02-12 15:35:30)
标签:

远古

大禹

三苗

疆域

文化

分类: 远古史·山海经

雲夢澤和洞庭湖的分離也是這個道理。兩者的發音在訓詁學上也同樣有聯繫。

清人《崔東壁遺書》有載:“《漢書·地理志》豫章郡彭澤縣下注云:‘《禹貢》彭蠡澤在西,’番陽在彭澤南,而云在西,則彭蠡自別一地,非番陽明矣。又云:‘水入湖漢者八,入大江者一,’不以彭蠡稱番陽而稱湖漢,則番陽自名湖漢,非即彭蠡,又明矣”。

這個考證至少說明當彭蠡澤由于兩漢時期長江的萎縮而被分為江南江北兩湖以後,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江北的大湖仍稱彭蠡,而江南的大湖則被稱為湖漢水。隋朝時才改為鄱陽湖之名。但是在大禹時代南北兩湖實屬一湖,就沒有必要將其硬性分為彭蠡和湖漢水之名耳!

其實就崔東壁將湖漢水硬性附會鄱陽湖是缺乏科學依據和歷史文獻依據的。湖漢水顧名思義應該是湖水和漢水交匯之地。則該湖只能在雲夢澤下游的漢水入長江處。然而無論鄱陽湖還是彭蠡澤歷史上都不會和漢水交匯。

由于地質、水文、氣候和大禹治水的種種原因,這樣兩個大湖——雲夢澤和彭蠡澤遠古時期就存在著。而三苗就是以這兩個大澤為東西疆界的。實際上以今天的地理分佈看,是“左鄱陽,右洞庭”的格局。但是以大禹時代的地理分佈看,應該以“左彭蠡,右雲夢”的提法更為準確。雲夢、彭蠡兩湖名稱均見于《尚書·禹貢》和《史記·夏本紀》中。這個區域的特點是沿長江向上經漢水可以進入荊山以東的內方地區;沿長江向下游不遠就是江淮平原和江南丘陵。所以這就很符合《史記·五帝本紀》的“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爲亂”的三苗氏族犯罪的歷史記錄。

上述三苗歷史疆域的東西疆界學術史上並無太大的爭議。爭議較大的是它的南北疆界:“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準確地說就是汶山和衡山到底是指那兩座山存在着較大爭議。

針對上述《禹貢》的導山路徑,清人胡渭的《禹貢錐指》引吳澄的批評說:“岷山南至衡山,至為荒遠,相距數千里,不知山脈何以相承?若謂治山旁水,更不可通。又衡山在江南,九江在江北,敷淺原又在江南,其文參錯,經意尤難究悉。”誠如吳澄所言,那麼其路徑當然是混亂的,無序可尋的。

《史記·封禪書》記載:“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潛之天柱山。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禮其名山川。北至琅琊”。可見西漢時的彭蠡湖面積依然很大,漢武帝是先到尋陽下樅陽,后過彭蠡繼而北赴琅琊的。說明彭蠡湖的東境在今安徽樅陽以東。此地沿江上溯約400里才是今天的鄱陽湖區。所以遠古的彭蠡是一個全長400里的大湖(雲夢澤更大,為方八百里)。漢武帝封天柱山為南嶽說明西漢武帝時以長江為南疆界。同樣是《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錢穆將其斷句為“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事實上秦始皇是溯長江而上,先至江西的幕阜山,繼而到達湖北的荊州,再行浮江至湘山祠。但如錢穆所斷:南郡既然在長江北岸那麼衡山順理成章也一定在江北。但是史載有秦一代未見有衡山南郡這一建置,只有南郡(郡治為湖北荊州)。承上之《史記正義》曰:“《括地誌》云:‘衡山一名岣嶁山,在衡州湘潭縣西四十一里’……言欲向衡山,即西北過南郡,入武關至咸陽。”張守節這裡的衡山指的是南嶽衡山。所以他無法自圓其說,只好含糊其辭地說:“言欲向衡山,即西北過南郡”。但是吳起所述的三苗之居是“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則推斷該地域當在湖南衡山以南,依此推理更有汶山當地處南嶽衡山更南方的今廣西的九萬大山中了,這顯然是不符合當時歷史記載的。

 

地處江北的安徽潛山境內的天柱山,漢武帝也曾封之為南嶽。天柱山自古曾用名有潛山、皖山、皖公山、萬歲山、萬山等,但是沒有用過衡山這個名稱。所以遠古三苗之居與今天安徽境內的南嶽天柱山無關。

而遠古三苗國疆域我們可以初步推定其地理範圍是:東為鄱陽湖,西為洞庭湖(遠古為雲夢澤),南部疆界音讀作汶山,北部疆界為音讀作衡山。位于三苗疆域東端的彭蠡和西端的洞庭地理位置不會改變,但湖水有漲縮盈虧。同理,位于三苗疆域北邊的衡山和南邊的汶山的地理位置更不會改變。從地形圖上分析,同時能夠滿足“甲山在其南的汶山,而乙山在其北的衡山”這兩個條件的山是哪兩座山呢?

此外還必須有一個附加的條件,這就是《魏書》中吳起所說的:恃此險也。說明這個遠古三苗之居是一方據險可守的戰略要地。五個必要條件中兩湖我在上文考證已經確定,現在我們來考證後面三個條件:①南山其音讀為汶山;②北山其音讀為衡山;③該地區必須是據險可守的戰略要地。

①南為汶山:在今天鄱陽湖和洞庭湖之間的山脈均在江西省境內,它們從北到南依次是幕阜山、九嶺山和于山。三條山脈大致平行且均呈東西走向。其中最南面的于山應該就是文山。見《辭海》文山條:“山名,在江西吉安東南。宋文天祥取以為號”。江西吉安的東南只有一座大山就是長達250公里的這座于山。宋文天祥(號文山)正是江西吉安人,所以取文山為號。

《方言》于,大也。故于山即大山之意。于古音可讀wei,故旁轉可通wen。見《儀禮·聘禮》:“賄在聘于賄”注曰:“于讀曰為”。則于山古音就是文山或為山者。

這一文山的地理位置完全符合《戰國策》中吳起的“文山在其南”的說法。

②北為衡山:三座山中最北的一座山今稱幕阜山。幕阜山江西當地人稱之為桓山。古音恒、桓相通。所以桓山的音讀和衡山為一聲之轉。比較一下漢字系列字的洹峘狟絙和系列字恒姮可知,這兩個系列是有一個共同的遠古發音的。這一註音現象說明遠古音韻中huanheng對轉可互通。這一衡山(即幕阜山或桓山)的地理位置也是完全符合《戰國策》之“衡山在其北”的說法的。大禹治水曾沿長江下豫章雉縣,留下“血馬祭衡山”的故事,見《水經注》。這些字採用亙(gen)作為聲符,同時漢字中又有亙系列字刯堩暅絙縆。這一現象說明遠古聲母gh曾經歷過一個分化的過程。

經過一番尋找,我在《史記·貨殖列傳》中終于找到了衡山就是江西幕阜山的有力的證據:

“淮以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是為三楚者也。”

這一記載中的衡山地處楚國。其南楚自衡山(亦即幕阜山之最東端的廬山)開始,經由九江、江南(今鄱陽湖平原)、豫章(今南昌以南丘陵)到楚國的南部疆界長沙為止。南楚地域並不包含今天的南嶽衡山。從地理位置判定:《史記》中的上述南楚之衡山所處的地理位置正是今江西境內的幕阜山脈。

大禹治水過程中曾經在衡山上鐫刻有千古流芳的《大禹碑》,也叫做《岣嶁碑》,這方摩崖石刻至今雖然拓本和摹刻較多,但是始終沒有發現原始碑刻。有一個原因就是大家都在湖南南嶽衡山上去尋找。網傳已經發現了很多石跡或者殘石。我認為《岣嶁碑》是不可能出現在南嶽衡山的。原因就在于大禹治水的過程中根本就沒有去過南嶽衡山。而先秦的一干古籍文獻所說的涉及大禹的衡山實際上我已經證明它就是江西的幕阜山,所以如果這方大禹鐫刻的《岣嶁碑》在世間還存在的話,它最有可能被發現的地方就是大禹“血馬祭衡山”的江西衡山,也就是今天江西北部的幕阜山。幕阜山在《山海經·中次十二經》中稱之為柴桑之山,反切音為常,民間可能另有名字叫做常山。民間方言中的恒山因歷史上的幾個皇帝名字的避諱改恒山為常山了,這種做法歷史上已見于北嶽恒山的改名為常山。

③該地區是據險可守的戰略要地:遠古三苗之居的南北是條狀山脈,東西是兩個大湖。簡稱為“北幕阜,南文山,東彭蠡,西洞庭”。這樣的封閉區域具有很好的軍事防禦性。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所以吳起譽其為“恃此險也”。其實盤踞在這裡的三苗氏族是進可以“在江淮、荊州數爲亂”,退可以“恃此險也”,確保自身的平安。

既然幕阜山以南已經是三苗之疆域,所以大禹也就順幕阜山向東,開始治理廬山腳下的彭蠡湖了。

重要的是這一地理區域不僅同時滿足了吳起所列舉的五個條件,同時還很好地解釋了《尚書·禹貢》的如下記載:

“華陽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藝。沱潛既道……導嶓冢至于荊山。內方。至于大別。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史記·夏本紀》的記載基本相同。

“岷山之陽至于衡山”中的衡山正是指現在江西境內的幕阜山(桓山)。幕阜山可以說是阻隔在鄱陽和洞庭(即遠古之雲夢)兩湖之間的一條山脈,它的東端餘脉正是著名的廬山(即《山海經·中次十二經》的尾山榮余之山),而它的西端終點則是洞庭湖邊的幕阜山主峰。所以說“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于敷淺原。”正是說大禹治水由北到南,繼而轉向東方的一條水路。大禹從治理漢水開始,向南到達幕阜山腳下,繼而轉東沿長江治理九江,一直到了敷淺原。

上文引《禹貢錐指》中吳澄的批評:“衡山在江南,九江在江北,敷淺原又在江南,其文參錯,經意尤難究悉。”顯然是因為吳澄誤將彼南嶽衡山當做此衡山了。上述“衡山(即幕阜山或桓山)” “敷淺原”兩個地名均在長江以南,“九江”正是連接兩地的江河。三者均未脫離《尚書·禹貢》中大禹治水的路徑。

這個敷淺原正是今天的魚米之鄉——鄱陽湖平原,它的中心就是鄱陽湖。大禹之時並沒有鄱陽湖的地名,而只有彭蠡澤和敷淺原的地名。彭蠡澤地跨長江南北,長約400余里。

附帶探討一下敷淺原,顧名思義敷淺原應該是一片平原,其實它就是一片平原——今稱鄱陽湖平原。但是這一片平原有其特殊性,因為它正處于地質上的鄱陽湖盆地。所以當長江水位較高的時候,長江水經由湖口倒灌進入盆地。江西境內的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五河也是流入鄱陽湖的,這就必然導致鄱陽湖平原成為長江流域的一個天然的行洪區。那麼,遠古所謂敷淺原的本義是什麽意思呢?

《說文》:“敷,施也。……《周書》曰:‘用敷遺後人’。”敷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政績。

《說文》:“淺,不深也。從水戔聲。”

《說文》:“原,高平曰原。人所登。”

《爾雅·釋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

敷淺原的地名歷史上首次出現是在《尚書·禹貢》一文。意思是經過(大禹)治理的有淺水的廣闊的平原。這個平原就是我們今天俗稱“兩湖熟,天下足”的兩湖平原之一——鄱陽湖平原。它的水位歷史上一直很淺,今天的鄱陽湖水最深的地方也只有十幾米深。

 

【結論】遠古堯舜禹時期的三苗氏族居住之地域是:北起今天的江西幕阜山(當地人稱桓山),南至江西的于山(當地人稱文山)之間,其東為鄱陽湖(古稱彭蠡澤),其西是湖南的洞庭湖(遠古為雲夢澤的一部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