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487: 微

标签:
甲骨文微训诂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圖一甲骨文字後來演化為漢字微發生了多出訛變:右上的羽成為漢字中的山,右下的尸成為漢字中的兒,左半的父(或打)成為漢字的攵。變化很大。但是有一點維繫著甲骨文和漢字就是該字的原始本義——殺。
《康熙字典》:“微。……又殺也。《禮檀弓》:‘禮有微情者。’疏:‘微。殺也’。”我們從甲骨文造字亦可看出這個字的本義。該字從尸從打(假借),尸上之羽為將被杖責者的長髮。所以該字的本義當爲杖責或者杖殺的意思。
該字音訓為殺。左側聲符從尸,右側聲符的方言發音為大(父也),是為尸大切,讀若shā。古无舌上音,故本字原始方言发音应该是ðā,以后分化出sā.在甲骨文研究中右側的這個聲符學界都將其破譯為攵,歸入反文部首。其實這個字的甲骨文本字就是父親的父:
卜辭:“戊午卜。其叔于父甲”(甲801)其中的“于”為殷商的一種祭祀形式。
《說文》:“父。巨(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所以父字部首歸于又部。父字亦常通甫。該字的音訓可能源自夏代。因為“杖”后有段注引:“《學記》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故從又舉杖’。扶雨切。”許慎將父音訓為巨,段玉裁將父音訓作扶雨切,說明聲母的J和f可能有一個由混合音趨于分化的過程,這裡暫不討論。
殷商甲骨文造字是基于夏商時代的方言發音的,所以很多字的聲符以《說文》或現代漢語的反切、拼音來分析它是不通的,但是以夏商的中原方言來反切,其實是雅訓。攵的甲骨文是父(見圖一),這個字的方言讀音為da,其中父音訓作dá和dà,該字可以假借為打,讀若dǎ。中國古代教育孩子——用楚(荊條)打孩子——這一責任通常都是由父親完成的。
商的高祖上甲微的名字就是圖一的甲骨文字,現在我們習慣寫作微。因為到了東漢時期已經用微來代替了。上是敬稱,甲是諡號,微才是名字。所以上甲微在卜辭和《史墻盤》銘文中都稱之為:甲微。

《康熙字典》:“微。……《爾雅·釋詁》‘幽微也’。《易·系辭》:‘知微知彰’。《書·大禹謨》:‘道心惟微’。……《禮·禮運》:‘德產之致也精微’。又《說文》:‘隱行也’。《史記·秦始皇紀》:‘微行咸陽’” 由音訓殺演化為音訓微的可能路徑揣測:古音尸可訓為夷,夷 攵切,讀若:yōu,通wēi(即ui)。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