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483:枼(葉)卩 (爷)

(2013-03-23 15:58:53)
标签:

甲骨文

訓詁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483:枼(葉)卩 <wbr>(爷) 圖一 甲骨文 葉 破譯甲骨文483:枼(葉)卩 <wbr>(爷) 圖二 甲骨文 卩 (待考)

 圖一的甲骨文字郭沫若釋為“葉”之初文,“當時葉之初文。象木之枝頭著葉。”羅振玉釋為“果”,謂“象果實在樹之形。”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引用之後說:“皆未可確證”。從上圖造字看可以視為果,也可以視為葉。

許慎《說文》中沒有“葉”字,只有“枼”字。這說明形聲字的“葉”在東漢尚無此用法,只是寫作“葉”。按照許慎的轉注,建類一首,後來人們將“枼”上加了草字頭歸類在艸部首中。

《說文》:“枼。楄也(段注:方木也)。枼。薄也。從木世聲。”這個定義說明東漢時期枼的本義是方形的薄木片。但是我們從圖一甲骨文分析,如果這個字要破譯為枼,那麼它的本義不應該是“楄也”,或者段玉裁的注錯了,應當注為:“楄,樹葉也”。這為後來該字過渡到艸部首的“葉”也奠定了基礎。

羅振玉釋為果,當然有他的道理。因為造字中三個樹枝上的菱形均可以視為果實。但是釋為果有兩點解釋不通。一點是每個樹枝上都應該有葉子。但並非每個樹枝上都會結果子;第二是無論什麽果樹,它的果實都不是象圖一的造字那樣結在樹枝的尖端的。這一點任何一個果農和我們的常識都會告訴我們。所以釋為果有誤。

郭沫若釋為“枼”是有道理的,但是由于他們所處的時代的局限,學者們並沒有找到其中的“所以然”來。這個所以然就是音訓。圖一甲骨文的音訓讀若:yè。果然如此嗎?

圖二是學界基本公認的甲骨文卩(jié)。考一考你的眼力,在圖一的每一個“葉”的造字中,都藏著一個圖二所示的“卩”字。注意它在造字結構的最右邊。

這個卩字我曾經將其破譯為“老年男女。以平胸表示(胸腺退化的)老年人。名詞。”現在我將其深化一步,這個甲骨文“卩”本義應該是老年的男人。圖二這個字當破譯為漢字“爷”。從音訓看:jié古音通yé。從造字結構看,圖二的甲骨文上部從∧下部從乚,隱折切,讀若yé。《康熙字典》引《玉篇》音訓為以遮切。

從文字的演化看,繁體漢字的爺是一個形聲字,從父從耶。這個形聲字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古文造字。有從父從耶和從父從邪兩種寫法。在許慎《說文》中尚未收錄。河南東北部農村多有稱呼男性老人或者祖父為“爺”的,也有稱呼父親為“爺”的。見于《木蘭詩》:“軍書三十卷,卷卷有爺名”。

現在回到圖一的甲骨文字,該字的造字中爲什麽會嵌入一個“卩(爺)”字呢?這個卩字就是該甲骨文字的注音的聲符。也許殷商人在教育自己孩子識字的時候,會用朱砂紅筆將該字結構中的這個“卩(爺)”字單獨顯示出來,用這樣的方法教會孩童記住該字的注音。這也就是有些甲骨文“枼”字最右邊的一枚樹葉故意出頭好像葉芒一樣的造字機理吧。

現在我得出結論:圖一的甲骨文字應該破譯為漢字“葉”,它的注音聲符就是右側嵌入的甲骨文“卩(爺)”字(見圖二)。該字的標準寫法左右兩枚樹葉中至少有一枚葉子尖端是出頭的,恰似葉芒。因為只有這樣的寫法才能構成該字的聲符:卩(爺)。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葉的本義:樹葉。名詞。初文為枼。右文造字。造字側面的卩(爺)是聲符兼意符。

音訓為:讀若yè。

卩的本義:更年期已過,因胸腺萎縮而導致胸脯扁平的男性老人。名詞。象形造字。河南人用于稱呼爺爺、父親以及老年男人。該字最初當是一個方言發音:y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