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479:是“同”還是“投”

(2013-03-07 15:54:21)
标签:

甲骨文

本训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479:是“同”還是“投” 圖一 甲骨文

依據甲骨文字形與小篆字形的相同或相近來破譯甲骨文字是此前甲骨文研究的一種普遍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保留了甲骨文的“形的特點”,缺點是忽視了甲骨文的注音。至于對本義的研究在甲骨文研究中就更加需要深化,因為迄今為止所謂“已破譯”的甲骨文字的本義大多是依據東漢許慎《說文》的相應小篆造字的字形作出的移植或者推斷。

根據我的研究,《說文》中很多漢字的定義都不是該字甲骨文時期的本義,而是其引申義或者轉移義。相對《說文》中所保留的漢字本義而言,《說文》中保留的漢字注音價值要更大一些。

圖一是本文要破譯的甲骨文字,舊譯為“同”。因為這個字的小篆和甲骨文的字形相像。按照這個字形和定義,似乎將圖一甲骨文字破譯為同無懈可擊。其實認真思索一下,圖一的甲骨文從凡從口,凡即船也。小篆的同字字形與意符“船”完全無關。所以小篆“同”和圖一甲骨文之間的意義沒有繼承關係。按照其注音看,小篆的同為徒紅切,圖一甲骨文的注音是凡口切,兩者也是相去甚遠。

因此,破譯圖一甲骨文就不能僅憑字形相像來遽然定論。注音就成為本字破譯為“同”是否正確的另一個重要的標準。

圖一該字的音訓是從凡從口。甲骨文凡的口語發音是chuán。古無舌上音,故按照訓詁學對古音的研究,這個凡的古音是t uán,今讀作團。團口切,讀作:tóu。破譯出對應的漢字應該是:據注音訓詁直譯為投;據字形訓詁破譯為同。它們那一個才是達詁呢?

《說文》相關字的定義:

《說文》:“投。擿也。從手殳聲。” 顯然以手執殳的本義應該是投擲之意。

《說文》:“[扌同]。推引也。從手同聲。漢有[扌同]馬官。作馬酒。”初文為“同”。

《說文》:“同。合會也。從冃從口。”段注:“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

那麼漢字“投”有沒有“合會”之義項呢?有的!

《新華詞典》:“投:⑤相合;迎合。”所以圖一甲骨文破譯為投不僅本義相合,注音也相合。但是這就遺留下一個問題:圖一甲骨文從凡從口,它的本義爲什麽是“相合”的意思呢?我認為這裡的凡本義是船,而口是一個非固定意符,在本字中的本義是碼頭上用來維繫船的石樁。船到碼頭,首先必須使船與石樁相合,船上的人才可以順利下船上岸。這個船與石樁吻合的過程就叫做“同”。

卜辭:“丁丑卜。囗貞:其用茲卜異。其涉兕同”(甲3916

卜辭:“貞:不同涉”(甲3916)上兩例可見投與涉水有關。殷商渡船者是涉水而行的。

卜辭:“同出擒”(續3·28·6

所以就字形、注音和本義三者的訓詁而言,圖一甲骨文字以破譯為“同”為達詁。由甲骨文同演化為小篆的同,其意符“凡”已經在使用中產生了變形,這一訛變使得我們今天僅憑小篆同字的本字無法作出對其原始本義的理解。但是其原始本義依然保留在圖一的甲骨文字中。這一例證說明對甲骨文字的研究對于漢字起源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同字的本義在許多的方言和口語中依然在使用著,冬天天氣寒冷,大人讓孩子左右相揣手時會說:“把手同起來”就是這個古老的意思。

同的古音讀作:tóu。後演化為後鼻音的漢字注音為:tóng。說明韻母ou和後鼻音的ong源自同一韻母,并經歷了一個分化的過程。兩者的分化時間點在什麼時候尚待考證。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同的本義:渡船靠岸和石樁相合。引申義:會合,迎合。會意造字。動詞。

          音訓:凡的注音是chuán。古無舌上音,故按照訓詁學對古音的研究,這個凡的古音是t uán,今讀作團。團口切,古音讀作:tóu。後演化為後鼻音的漢字注音為:tó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