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475:“年”的演變

标签:
甲骨文年金文简书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漢字年今天看來已經基本不清楚它的造字含義了,原因是在幾千年的使用中它已經面目全非。其實一直到東漢的《說文》,年字的造字雖然漸進的變化,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它總是圍繞著本義或者音訓在變化,到了楷書的年字已經既看不出它的本義也看不出它的注音了。對于非常講究傳承的漢字體系來說,年字的進化是一個遺憾。
《說文》:“年。榖孰也。從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年’。”段注:“宣十六年經文。《谷梁傳》曰:‘五穀皆孰為有年。五穀皆大熟為大有年’。”可見“年”的本義是糧食豐收,即榖孰也。卜辭亦同此義:
卜辭:“辛酉卜。賓貞:謀年于河”(鐵216·1)祭祀河神以問取今年的收成。
卜辭:“貞:于王亥。謀年”(後上1·1)祭祀王亥,以問取今年的收成。
卜辭:“貞:我不其受稻年”(存1·180)“稻”從徐中舒譯。本年水稻豐收。
卜辭:“甲子卜。囗貞:我受黍年”(續2·29·3)本年黍豐收。
董作賓在《卜辭中所見殷歷》中考證:“在商代還沒有把年作為紀歲只用的。到了周代,才把禾榖成熟一次成為一年。而年字始含有歲、祀之意。”
從圖一甲骨文造字看,例四的甲骨文年上從禾,下從人。其餘三例雖為獨體字,但是同樣是上禾下人,中間共用一筆。當人收穫了沉甸甸的糧食的時候,這就是年,也就是甲骨文年的本義:糧食豐收。參見上述卜辭例。
年字字形的演變和它的注音發生了改變大有關係。
圖一甲骨文的年,是一個會意造字,準確地說是一個右文造字。其中的人就是造字的聲符兼意符。按照章太炎的“娘日歸泥”說,今天漢語的聲紐n,l,r在遠古時並未分化,而是統一發音為聲紐n。所以殷商時甲骨文“人”的注音是nén。也就是說甲骨文年的注音應該是讀作nén。
這個從禾從人的甲骨文年字在西周發生了變化,下部的人有的演變為“土”(圖二例一例二),有的演變為“千”(圖二例三例四)。
到了戰國時代,簡書中的“年”字已經基本由聲符“千”所取代。見圖三例一例二例四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年的本義:糧食豐收。名詞。西周後本義引申為榖熟一次為一年(董作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