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474:帚 筍

标签:
甲骨文帚筍训诂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上圖是兩個甲骨文常見字,經過比較我們發現圖一和圖二造字非常相像:圖一象一隻箭矢,圖二象一把傳統的竹編掃帚。這兩個甲骨文字的下半部份完全相同,圖一上部從箭頭,圖二的上部從羽。
圖二的甲骨文破譯為漢字帚已經是共識,我也認同這個破譯。但是圖一甲骨文字破譯爲什麽漢字呢?通行的為大家所接受的破譯是漢字朿(即刺)。這個朿字許慎的《說文》定義是:“朿。木芒也。象形。讀若刺。”這個破譯頗值得商榷。
《說文》:“帚。糞也。”糞也就是“掃除”之意。所以帚解釋為掃帚是達詁。古者掃帚均為竹枝扎制,所以圖二的造字就是一棵竹子的造型,中間的“H”有兩種理解,古文字學者習慣于將其解釋為“冂”,就是一塊開放的土地。例如甲骨文“方”即指殷商時的土方國,其東西北三方構成一個長方形,南方向西南方向拓展。所以甲骨文“方”是土方國土的象形。我認為這個“H”是表示東西方向,在“帚”的造字中代表掃帚運動的左右方向。而在圖一甲骨文筍中則是竹筍破土而出的象形。“H”中的一橫代表的是地面。
圖二的本義是用竹枝做成的掃帚。圖一呢?我認為是竹子的嫩芽——筍,此物有雄性生殖器的暗喻。許慎是在該字既定為“朿”的情況下將其定義為“木芒也。”,我認為該字破譯為筍,也可以理解為“竹芒也”。一是該字主體是一隻箭,既是製造箭矢的原材料,也是竹筍的象形,同時也是竹子的地下莖筍鞭的象形。二是圖二即釋為“帚”,造字上兩者完全相同的下半部應該同樣理解為竹根的象形。再看卜辭:
卜辭:“貞:我……凡牛筍、羊筍、豬筍”(乙3428)
卜辭:“庚寅卜。貞:叀筍人令省在南鄙。十二月”(前4·11·5)筍人可能是管理者。
卜辭:“十婦于亞。筍”(乙8897)這裡的筍可能指獻祭新筍給諸神和祖上嘗新。夏商周每當獲得時令新物(如新麥或鮮魚等)則獻祭給諸神和祖上的祭祀習慣。亞是明堂,是獻祭之處。
從音訓上看也很有啓發:帚與竹是同音字,讀若:zou ,古音通zhou(入聲),照母。而圖一筍的音訓從矢從不。不的古音讀作墩,殷商方言讀作蔸。故為矢墩切,讀若:sěn,古音通sǔn。參見有關甲骨文“不”及其方言發音的考證。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筍的本義:竹筍。名詞。會意造字。
音訓:從矢從不。不的古音讀作墩。故為矢墩切,讀若:sěn,古音通sǔn。
帚的本義:竹掃帚。名詞。會意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