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473:栗 粟

(2013-02-28 15:38:31)
标签:

甲骨文

训诂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473:栗 <wbr>粟 圖一 甲骨文 栗 象形造字
破譯甲骨文473:栗 <wbr>粟 
圖二 甲骨文 粟  象形造字

在破譯這兩個甲骨文字之前,我們憑著常識先對兩個字做一個簡單的判斷:這兩個字按照我們對造字的理解應該是兩種植物的名稱。這兩種植物中圖一是木本植物,因為它長成了一棵樹的形象;圖二是草本植物,因為它長成了一株草的形象。它們兩者的不同之處是,前者的球形果實外表長滿了棘刺(注:栗字造字中的三個板栗苞在甲骨文中也寫成甲骨文鹵,本義是滷肉用的鹵料包。參見《破譯98:鹵 滷》);而後者的粒狀的果實在成熟時會自行脫落。

植物學知識和農業生產的經驗告訴我們,前者的象形很可能是板栗等山毛櫸科植物,種類雖多但是並不影響栗的科屬的歸類,殷商人也未必將幾種板栗分得那麼清晰。後者象形的對象則很多,水稻、小麥、黍、稷等都符合,外表相差很大。

殷商人認定這兩個造字是什麽字呢?我們來看它們的音訓:

圖一甲骨文當以象形得名.該甲骨文字上的三個帶刺的果實常用鹽鹵之鹵字代替,這種甲骨文造字是不規範的,徐中舒認為是文字使用過程中的訛變。但是既然兩者的字形差距懸殊,產生訛變的唯一可能就是發音相同所致。它可以說明這個帶刺的果實意符的發音可能是lǔ,與鹵同音。所以圖一甲骨文字注音從鹵從木,鹵木切。讀若lu。又:遠古元音iu、ü可通,故本字殷商時期的發音有讀若lì的音轉形式。《說文》:“栗。栗木也。……徐巡說木至西方戰栗也。”

卜辭:“…王卜。在叉貞:…于栗亡災。在二月”(前2·193

卜辭:“貞:乎取般狩栗”(後下16·13)“狩栗”是專人看守板栗林,防止成熟的板栗被風吹落后被野獸吃掉。

卜辭:“丙午卜。勿貞:栗不墳”(合58)栗在這裡是人名。“不墳”是安葬后不做墳頭。

圖二甲骨文從四從禾,應該是四禾切。禾的殷商方言發音:huó。故圖二甲骨文字讀若:sù,其方言注音是suò。本字當破譯為粟。《說文》:“粟。嘉榖實也。……孔子曰:‘粟之為言,續也’。”甲骨文造字中的米是一個含義較寬泛的字,指所有米粒狀的糧食。還有一些字如口、點、圈等意符含義也是比較寬泛的,破譯中需要仔細辨認。

(請注意許慎在《說文》中引用的孔子的這句話。“粟之為言,續也”,說明孔子正音是以魯國方言為基礎的,所以我國傳統的音韻學研究是建立在以孔子編纂刪改的《詩經》等文獻為基礎的,這樣的音韻學只能說明春秋時魯國的方言狀況,並不能說明夏商周的聲韻狀況。這個例子雖與本文無關但是今後我會反複用到它。它對于中國漢語音韻學至關重要。)

卜辭:“…卜其[上止下辶]登栗于羌甲”(鄴3·42·7

卜辭:“丙辰卜:其粟于福”(京滬2·106

卜辭:“登栗于宗”(佚563)“于”在上三例中均是動詞“祭祀”“祈福”之意。

最後要說明一下漢字“栗”和“粟”上部均從西,這是一個約定俗成的錯誤:春秋古文(徐鍇考證為籀文)的栗字,造字中間的那個帶刺的果實被替換成“西”。其後在使用中訛傳,加上許慎的定義:“栗。……徐巡說木至西方戰栗也。”而以訛傳訛,終于演變為今天的漢字形式——栗和粟。從字源學上看,這兩個漢字的“從西”的造字是沒有依據的。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栗的本義:板栗樹。名詞。象形造字。音訓:從鹵從木,鹵木切。讀若lu。又:遠古元音iu、ü可通,故本字殷商時期的發音有讀若lì的音轉形式。

粟的本義:泛指旱地穀物。名詞。象形造字。音訓:從四從禾,應該是四禾切。禾的殷商方言發音:huó。當讀若:sù,其方言注音是su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