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470:數詞音訓

(2013-02-22 18:22:20)
标签:

甲骨文

数词

音训

文化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470:數詞音訓 圖一 甲骨文數詞集合(作者摹寫)

甲骨文的各種數詞的造字應該是基于最原始的結繩記事,每個數詞的造字不超過四根長短一樣的繩索。這應該是漢字最早的造字,大約距離傳說中的伏羲時代不遠。

《尚書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可見數詞的產生比八卦更古老更原始。

如果就結繩記事來看,數詞是一種結繩表示的數字的象形造字;如果就它們代表不同的抽象的數目而言,它們則應該是一種指事造字。指事造字的注音可能是結繩記事時代同時的口語發音,所以因為特殊的歷史環境導致漢字體系中指事造字極少,注音也較複雜。这也大概就是许慎在《说文》中将指事列为造字“六书”首位的原因吧。例如:刀上加一點為刃,而刃和刀之間的發音幾乎沒有聯繫。正是因為這樣的特殊背景下產生的造字,所以我認為指事造字可以被視為一組特殊的聲符和意符,它們可以直接用來作為注音符號用于破譯甲骨文字和為古文字注音。例如圖一中的一、二、三、四、五可以直接作為聲符和意符用于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破解。

破譯甲骨文470:數詞音訓 圖二 甲骨文數詞      甲骨文五可以沿襲一、二、三、四的造字用五個短橫造字,也可以採用類似結繩的圖二右例的造字。我認為在結繩造字時代的“五”的五個結點分別是五個繩結——疙瘩。甲骨文“五”和“午”注音和造字均相同,因為五的注音源于結繩記事時代,所以甲骨文“午”是因為和甲骨文五的造字结构相似而借用了相同的注音,它倆是同音字。午是一種兩頭大中間小的農具,即杵。

甲骨文的數詞未必是殷商人的獨創,很有可能在賈湖時期或者唐堯時期中國人就依據原始結繩的形式創造了數詞。但是在甲骨文的創造過程中,這些智慧的造字者充分考慮到了將每個字的注音和本義有機地融合在造字中,使得人們一見這些數詞便知本義和讀音。

破譯甲骨文470:數詞音訓 圖三 甲骨文數詞  六(lù)  安徽省有个城市名字叫六安市,這是一个唯一保留了古音“六”的地名。六安讀作lù ān,而不是liù ān。就是因為這個六字的古音讀作lù。而六安是唐堯名臣皋陶的分封地。

結繩記事由于繩索是柔軟的,所以沒有固定的形狀,而文字則需要定形。殷商造字者在造字中煞費苦心,將六、七、八、九和千定形在最適合表現其本義和最佳的表音的狀態。

甲骨文六。從總體看和甲骨文宀非常相像,這就給人以房屋的印象。徐中舒認為它:“象兩壁架有一極兩宇之棚舍(正視形)。此為田野中臨時寄居之處……即古之所謂盧。《說文·广部》:‘盧。寄也。秋冬去。春夏居。’盧六古音近。”這是以字形引發對六字發音的聯想,徐先生的這個認識我有共鳴。“盧”是殷商百姓農耕時在田野里搭建的簡易住所,每年春耕時全家入住,秋收以後離開。但是這並非甲骨文“盧”的本義。甲骨文“盧”的本義是捕獵的陷阱。其實這個六字造字時已經將聲符嵌入本字,就是上部的甲骨文“入”字。遠古發音有娘日歸泥之說(章太炎),所以“入”就是本字六的聲符。本字上從入下從八。屬于右文造字。其中的入既是聲符也是意符。下部的“八”也是意符,是人工挖掘出的地穴或者隧道的意思。有關盧、入、八、遂可以參見我的相關考證。

破譯甲骨文470:數詞音訓 圖四 甲骨文數詞    甲骨文七常被誤為十,圖四是甲骨文七最標準的寫法,一橫將一豎分割為上七下三的兩個部份。一看便可會意為七,這當然是建立在甲骨文已經有“三”的情況下的。音訓:該字的中間一豎讀作囟,一讀作一或者地均可。故該字的古音音訓是xī(心母),通qī(清母)。

甲骨文八音訓有專文,從略。甲骨文时期的八音训为piā,通biā。

破譯甲骨文470:數詞音訓 圖五 甲骨文數詞 甲骨文九的造字設計也獨具匠心。就其本義看,一條曲綫被分割成上一下九兩個部份,說明這個字是十分之九。音訓則更加令人歎為聽止,和甲骨文六的造字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該字的總體造型是一條狗的形象,古音九和狗是同音字。且九、鬼通。所以一看便知讀音為jiǔ。其實象六、狗等字一樣,甲骨文九本身的彎曲的尾巴,即為甲骨文勾。這個“勾”就是九字的聲符。

破譯甲骨文470:數詞音訓 圖六 甲骨文數詞 千  我一直懷疑甲骨文“千”的破譯是否正確,按照此前專家學者對卜辭的研究,這個字在卜辭里確實是作為數詞“一千”在使用著:

卜辭:“丙午卜。囗貞:登人千孚”(陳156

卜辭:“丁酉卜。囗貞:今春王共人五千。征土方。受祐。三月”(後上31·5

雖然在卜辭中“兩千”“三千”“四千”的用法比比皆是。但是按照我對于甲骨文的破譯觀,我一直沒有找到這個字爲什麽讀作:qiān的音訓。今天終于找著了,所以我才開始著手寫下本文。

甲骨文千的音訓:從七從人,七、千音近,均在清母。七人切。讀若qiēn,古音通qiān

仔細分析一下這個千字,主體是甲骨文七,略有變化的是甲骨文七中間的一豎寫成了曲綫,因為在造字時上部的人和下部的七需要共用這一筆劃。這是甲骨文造字中的常見手法,所以造字者以曲筆代替了直筆。這一變化既滿足了甲骨文千的音訓,同時也不影響對本義的理解。《說文》:“千。十百也。從十從人。”但是我們看到甲骨文“千”從七從人。這是2013年2月由我首先發現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