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譯甲骨文469:而 (須 需)

(2013-02-19 15:56:06)
标签:

甲骨文

小篆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破譯甲骨文469:而 <wbr>(須 <wbr>需)

 
圖一 甲骨文 待破譯

漢字中有些現象很奇怪,例如而字讀作ér,但是需字卻讀作xǖ,而兩個字的聲符應該都是“而”字。

圖一的甲骨文字唐蘭破譯為象頜下須毛之形。李孝定釋為而,“契文正像頤下毛之形。”段注曰:“頬毛者,須部所謂髯、須之類爾。”也就是說,學界認可這個字是漢字而,該字甲骨文本字是絡腮鬍子的象形。所以該字是一個象形造字。

卜辭:“而于祖丁、羌甲一羌。于祖甲一”(粹260甲)

卜辭:“…辛…尞于而…暮”(簠人26)上兩例卜辭中“而”似為地名。

卜辭:“貞:王叀而伯龜從伐……方”(乙2948)而方國的首領而伯是殷商的盟友。

這個甲骨文可以破譯為漢字“而”嗎?僅僅因為這個甲骨文字形和漢字而相像就破譯為“而”嗎?一百年來甲骨文學者破譯甲骨文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取甲骨文和漢字的字形相近者為達詁。甲骨文墊解作tiàn,謀解作求,還有本字訓作而,都是基于一種破譯方法。

甲骨文的訓詁要素有本義、字形、聲訓三者,在《爾雅》《說文》出現之前的年代,人們主要靠的是聲音訓詁。黃侃謂: “古無訓詁書,聲音即訓詁也。”章太炎所謂:“語言不憑虛而起,文字附語言而作。”他們都提出了一個訓詁次序問題:口語依附于本義;文字依附于口語。這是一個客觀、全面、科學的古文字訓詁原則。我們破譯甲骨文究竟是依據字形破譯呢?還是依據注音破譯呢?還是依據造字中的象形、會意等本義來破譯呢?三者的重要性孰先孰後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我們研究任何一個古文字都首先必須從文字發展史中的諸多字形中追溯到它的初文形式(例如本文的需的初文是而)。依據這個初文形式進行訓詁。訓詁首先必考證本義,例如圖一本字的本義就是一部絡腮鬍子。依附于這個絡腮鬍子的口語是什麽?是鬍或者是鬚。鬍、鬚兩字古音相同,所以實際上它們是同一個漢字。那麼,依附于口語鬍鬚的文字又是什麽?是圖一的甲骨文“而”嗎?圖一的甲骨文字是“而”嗎?我在這裡列出四個《說文》中的相關本字:

《說文》:“而。須也。象形。”(段注:“各本作‘而。頬毛也。象毛之形。今正’。”)

《說文》:“需。[上須下立]也。遇雨不進。止。[上須下立]也。《易》曰:‘雲上于天。需’。”故古文需字寫成上從雨下從天,意為雨水上達于天。這也是符合圖一甲骨文字的意象的。

《說文》:“須。頤下毛也。”意為人或動物頤下之鬍鬚。

《說文》:“胡。牛顄垂也。”意為牛頤下之垂肉。

這四個字東漢時是同音字,其中“而。須也。”是音訓。說明而字的東漢注音仍為xǖ。查閱圖一甲骨文字的發展演化軌跡,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甲骨文字一直到小篆都是一個象形造字。由于上述《說文》的定義經過了段玉裁的糾正,所以就有必要補充其甲骨文音訓。圖一甲骨文“而”從環從乙,環乙切(亦可視為環于切),當讀若xī,古音通hú,亦通xǖ。其本義即鬍鬚也。也就是說,這個字從殷商到東漢的發音基本沒有發生改變。即讀若hú,古音亦通xǖ。所以上述卜辭中的地名可能翻譯成漢字就是:胡。這是一个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现在看来很可能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而且人們稱呼它就是胡(hú)。

在《廣韻》中這個字是一個方言注音,讀若:如之切,即rí(陽平)。在河南東南部到安徽淮北一帶的方言中與兒子的“兒”發音相同。

從字形演化看,漢字須是圖一甲骨文的變形,其上部的環形即為人的頭部(頁)的省略,其“彡”即為頤下所附著的鬍鬚。而漢字需則不同,它是圖一甲骨文的分化,該甲骨文本字上加雨字頭即得到一個漢字新字:需。為該字加上了雨字頭,這就是許慎的轉注手法。該字按照轉注定義:“建類一首,同意相受”的原則,該字應該和下雨有關。甲骨文而是後來小篆需的初文。按照《說文》的定義,小篆需的本義是因為遇到連日陰雨不能繼續前行,所以被迫等待一段時間。

段玉裁,《康熙字典》,黃侃等都發現《十三經》中多以“須”代替“需”。段玉裁認為這是假借須為需。黃侃認為這不屬于假借範疇。因為人的眉髪先出而鬍鬚後生,所以“須”本身也就有等待的意思。黃侃的言下之意是須、需兩字是同義詞。現在我們知道漢字“需”是在甲骨文基礎上經轉注造出的一個新字,而“須”作為本字在東漢之前是沒有“等待”的含義的。所以段玉裁的觀點應該是正確的:經傳中多假須為需。

而字在《詩經》年代就已經作為虛詞使用了。由實詞轉化為虛詞並不是隨意的和盲目的,甲骨文而的本義是人的鬍鬚。從造字上看是人的下巴上長出的鬍鬚排列,這些鬍鬚都是附著在人的下巴上的。所以這個而字演化為的虛詞就是連詞,用來表示並列關係,排比關係。如《詩經·著》:“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而的本義:人的鬍鬚。象形造字。音訓:甲骨文而從環從乙,環乙切,讀若xī,古音通hú,亦通xǖ。其本義即鬍鬚也。也就是說,這個字從殷商到東漢的發音基本沒有發生改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