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465:寶

标签:
甲骨文宝本训音训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說到珍寶兩字的互訓,這裡要糾正段玉裁注解中的一個錯誤。珍條目后有段注曰:“宀部曰:寶。珍也。是為轉注。”這是將互訓和轉注混為一談了。互訓不是轉注,將系列字歸入一個共同的部首叫做轉注。例如:將珍寶理琢玩琚玖等字歸入(注入)玉部,是為轉注也。如果某個漢字屬于一種玉,但是在造字中沒有王字旁,那就需要加上一個偏旁才能轉注。例如甲骨文受,造字中已經有兩個表示“手”的符號,許慎在轉注是依照原則加上了“扌”,所以漢字授就成了“三隻手”。
該字的音訓也頗堪玩味再三。許慎定義“寶”的音訓是“缶聲”,這是不錯的。但是我發現在甲骨文的寶字的造字中一直沒有意符“缶”。那麼甲骨文寶是依據什麽符號確定發音的呢?漢字寶的繁體字中意符缶是在西周金文才出現的。見圖二:
進一步的研究我發現這個甲骨文寶其實也是一個會意造字。其中的貝和宀兼為注音的聲符。貝宀切,讀若寶。我在《破譯464》中考證宀遠古演化為兩個發音其中一個就是廟字的初文。所以寶在這裡音訓應為貝廟切,讀若bǎo。西周時期人們已經習慣于將宀讀作mián,所以無法還原出寶的注音,于是有“淺人”在造字中加入了意符兼聲符的“缶”。這樣就使得甲骨文寶的會意造字變成了金文新的會意了。到了戰國古文中將造字中的貝省略了,這就使得寶的造字面目全非了。注音中沒有了反切上字貝,同時出現了兩個反切下字——宀和缶。
卜辭:“庚午。帚寶。示三屯嶽”(甲3300)
卜辭:“壬寅。帚寶。示三屯嶽”(乙1489)
卜辭:“庚午。帚寶。示三屯囗”(後下18·3)
三例卜辭中的寶,可以解釋為某婦得到了寶貝而祭祀山嶽。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寶的本義:珍藏寶物。動詞。音訓從貝從廟(即宀),讀若:b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