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463:山與火(音訓)

标签:
甲骨文山火音训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就本字的象形分析,甲骨文的山是大地上聳立的三座山峰。它的造字由于要考慮到為本字注音所以融合了聲符的元素,這是此前甲骨文研究者所忽視的地方。山上從折,下從凵。所以它的方言發音是折(séi)凵(kǎn)切。讀若:sān,即今天的發音為shān。
進一步的調查和考證說明河南東北部方言中有聲母f和h至今並存,有混用現象,例如上面的環和虎在某些地區的方言發音中讀若:fán和fǔ。但是這一點不影響本文兩個甲骨文字的考證。在此列出備考。
甲骨文火的象形是一團正在燃燒的火焰,下部是半圓形因為火是沒有根的。它的造字也同樣融合了兩個聲符元素上從折下從環,它的發音是環(huán)折(séi)切。讀若:hǔi。但是依據當時的造字習慣和發音習慣,我認為這個甲骨文火字的方言發音有可能是虎(hǔ)。
研究音訓的學者可能會指出我的率性而為:難道你說讀若hǔi就是hǔi嗎?他們的指責是有道理的,但是我的音訓也是有道理的。
《說文》:“火。[火尾]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據《康熙字典》考證這個[火尾]字讀若虺,和我論證的甲骨文火的讀音是相同的。說明許慎在收錄“火”字時,採納了火的古音。儘管如此它依然是一個孤證。我在段玉裁為火字作的考證中發現了進一步的例證:
段注:“[火尾]。各本作‘燬’。今正。下文曰[火尾]。火也。為轉注。”既然兩字為轉注,則它們的古音都是讀若hǔi無疑。更重要的是這樣兩個字和我考證的甲骨文火都是遠古的同音字,它們都是讀若:hǔ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