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453:舞雩三字

标签:
甲骨文舞正字本义音训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舞雩,我在《破譯36》中已經考證它是夏商周時期的一種用舞蹈來祈雨的祭祀活動。最近我發現甲骨文中涉及舞雩的甲骨文字還不止一個“舞”字而是三個字:
遠古人執牛尾舞蹈習俗遠在夏代甚至夏代以前就有了。《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總禽獸之極;五曰奮五谷;六曰敬天常;七曰建帝功;八曰依天德。”看來這種“牛尾舞”最初並不單純用來祈雨的,而是有著廣泛的祈禱內容的。
《周禮•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
《周禮•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旱暵則舞雩。”
估計這兩種不同性別的舞雩可能是有區別的,從卜辭看,有些舞雩甚至讓老人參加,這應該是遇上最嚴重的旱災了吧:
卜辭:“貞:勿呼多老舞”“貞:乎多老[舞]。王占曰:其有雨”(前7·35·2)
卜辭:“貞:乎取舞臣”(乙2373)舞臣當是殷商時的司巫一類的官員。
破譯這個甲骨文舞在音訓上遇到了一點麻煩,按照該字的寫法應該是從尾從大,本義是男人執牛尾跳舞祈雨。但是,按照會意字的注音規律應該作尾大切wa,和《說文》舞的讀音不合。《說文》:“舞。樂也。用足相背。從舛無聲。後來我找到了圖二的甲骨文字,于是這個字的發音迎刃而解。圖二才是舞雩之舞的規範造字,圖一的造字中省略了雨字頭,是一個甲骨文的簡化字。
卜辭:“翌日庚其囗乃舞。囗至。來庚有大雨”(粹845)
卜辭:“于翌日丙舞。有大雨”
在研究過程中我又發現了圖三的甲骨文:
《說文》:“[干干]。平也。象二干對冓。上平也。”段注:“二干古音仍讀如干……干即竿之省。”這個定義說明在祭祀現場應該樹立有兩個柱狀物,這兩個柱狀的物體我們在破譯甲骨文麉(下從龍亦可,讀若jiān。與干古音通)。雙干的造字是商周人在龍(即龍捲風)出現時祭祀所用的雙祭祀柱。《易經》“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先秦文獻中龍總是成雙成對出現的,所以採用了雙壇祭祀表示人類的不偏不倚的敬神的態度和立場。不知道用在旱年祈雨時雙祭祀壇的用意何在?這個造字有其深遠的文化和神學內涵。但是本字記載了殷商時有這樣一種祭祀,具有彌足珍貴的遠古的史料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干干]作為一個聲符在後來漢字發展史中創造了許多的形聲字,例如:汧妍研詽麉鳽岍雃井刑形邢鈃等一系列字,它們的發音分別在先韻、清韻、齊韻各部。這一現象說明西周以後創造的大多數的形聲字因為造字的方言產生出不同的韻部;另一個原因是西周之前的殷商夏及遠古的方言造字產生的不同韻部。但是就目前尚存的聲韻史料文獻看,很多的漢字都是形聲字,而形聲字的造字都是在殷商以後的造字。古文字學者和音韻學家依據《詩經》《易經》《楚辭》劃分的各種聲韻系統對于研究殷商甲骨文的發音並不適用。
圖三甲骨文音訓按照上述段注和甲骨文麉的注音看,其音訓當讀若jiān或者gān。其本義應該還是指舞雩,不過祭祀的場景別具一格。圖三這個甲骨文字就其造字特點看應該屬于是右文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