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452:何(荷)

标签:
甲骨文河何本义音训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圖一甲骨文是今天負荷的荷的初文,寫作何。圖二甲骨文是黃河的河字。這兩個甲骨文字有一個共同的意符,就是肩扛工具的人。此人的一隻手抓著工具的柄,這個細節不能改變,如果改變了這個字就不是甲骨文何和河了。
在研究甲骨文何和河時,我發現寫甲骨文是有筆劃次序的。例如圖一的甲骨文何,它的筆劃順序如圖:
圖三
甲骨文何的筆劃順序。爲什麽要遵循這樣的筆劃順序呢?這就和該字的音訓有關係了:
圖三例一是筆劃亅,其發音是quē。例二是筆劃橫,其發音是héng。這兩個符號是本字的聲符,甲骨文何的發音為一亅切,讀若:hè。該字的意符人是行為主體,工具後部的短豎爲了區別這不是一根木棍而是一把工具。這一豎可以寫在盡頭處,也可以寫在橫線上。
能夠找著一個甲骨文字的反切聲符對于我們破譯這個甲骨文字的幫助不是太大,但是找不著它的反切聲符,則說明這個字有可能破譯錯了。這應該成為破譯甲骨文字的一個新的驗證方法。因為殷商的造字者在造字的過程中已經將每一個甲骨文字的發音深深鍥進了甲骨文字。所以殷商甲骨文系統是一個音義兼表的文字系統。例如我們在確定了本字的兩個聲符之後,就會發現在卜辭中有一些甲骨文的“河”和“何”字中的一橫寫得不夠水平,就像人扛著工具一樣是斜著的,這說明寫字者已經不懂造字的原理了。或者他就是採用了一種寫實的手法。
《說文》:“何。儋也。一曰誰也。從人可聲。”就是負荷、擔負之意。也是疑問詞。
《玉篇》:“何。克負也。”說明甲骨文的何是一個動詞。
卜辭中何常見于人名,例如一期和三期都有一個名叫何的貞人。又:
卜辭:“壬辰卜:方其敦見何”(續6·9·6)
卜辭:“何弗其受方”(六中103)
兩條卜辭中的方就是殷商敵國的盟主——土方。這裡的何可能還是一個殷商方面官員的人名。今天現代漢語中把這個擔負意義上的何寫作荷。
但是我們就“河”“何”兩字的造字看,可能何是源于河。因為造字中一個扛著工具的人,顯然是治理黃河的大禹。因為“河”在遠古一般是指黃河,而大禹窮其一生的功業正是治理黃河。所以甲骨文“河”的本義從造字上看就是大禹治理好的那條大河——黃河。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河的本義:大禹治理好的那一條大河。名詞。會意字。音訓:一亅切,讀若:hé。
何的本義:肩負,擔負。動詞。會意字。音訓:一亅切,讀若:h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