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譯甲骨文字451:前(即歬)

标签:
甲骨文前本义音训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說文》:“前(又寫作歬)。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段注:“昨先切。”這個昨先切在殷商時代发音就是止船切,讀若:qian。圖一甲骨文正是從止從舟(殷商方言讀若船)。
甲骨文“前”以甲骨文“行”為造字的背景。行的本義是大路,也可以指水路。本字的造字為大路行船,可見這裡的“行”指的是水路。行在甲骨文造字中常省略一半。認定行只能是大路是對甲骨文“行”的形而上學的理解。例如王延林釋“歬”為“象船形的鞋子,人腳穿了鞋子在大路上不停地行走,是前的本義”。這是將行片面理解為陸地上的大路導致的曲解。實際上在甲骨文永和派中,行都是指水路的。本字歬中的行也是指船只行走的水路。
在水上,一條船象是長了一隻腳,正在自己向前漂流。這就是許慎所定義的“前。不行而進謂之歬。從止在舟上。”李孝定謂“止在盤中乃洗足之意,為湔之原字,前進字乃其借義。”《甲骨文字集釋》在卜辭中,大多數的前(即歬)字都是從舟的,李孝定所舉的例子——存1·1377——僅是甲骨文歬的一個特例,也許是另一個甲骨文字,所以不足以作為歬字的普遍的本義推而廣之。所以李說也是不可從的。
卜辭:“御子歬于父乙”(後下11·10)于父乙當譯為祭祀父乙。
卜辭:“于妣癸御歬”(粹382)
請讀者比較甲骨文歬和甲骨文王。歬是止在舟上,往是止在王上;歬是舟不行而進,往是王前往某地。甲骨文往和歬的造字原理是完全相同的。類似的造字在甲骨文止部還有一些,大家不妨結合起來研究。
【甲骨文字本義小結】
歬的本義:船在水面不行而進。動詞。引申義:位置在前,次序在前,時間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