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起源——兼论圖畫和文字的不同源

标签:
图画口语文字发源文化 |
分类: 远古史·甲骨文本训 |
我承认,標題提出了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学术观点,也是一个哗众取宠的学术观点。但是很不幸的是:远古圖畫和文字确实不同源。且听我慢慢道来:
人类可考的最早的圖畫是西班牙北部洞穴彩绘(距今约40000年)法国西南部维泽尔河谷的岩雕(距今40000年),法国卡斯蒂略洞穴壁画(距今37000年)等等。據學者們從歷史、地理和人類學角度研究認為,這些遠古壁畫的創造者可能就是當時的智人(或亞種)尼安德塔人。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大约在5000年以前,内蒙古阴山岩画和石器时期的彩绘陶器是这些早期绘画的代表。
但是,最早的文字系统却是中国殷商时期创造的甲骨文系统(距今约3700年)。更早的文字系统还有距今約6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語,距今約4500年前的巴比倫—亞述語,距今約4000年前波斯境內的伊拉姆語,距今3200年的古印度時期的吠陀梵語等等,可惜这些远古的文字系统现在大多已经失传。可見各種語言系統大多是產生于距今10000年之內。
研究这个历史事实,我们面临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上限为距今40000年,下限为距今6000年(蘇美爾語的產生)。这大约长达36000年的历史时期是只有圖畫,逐漸诞生了语言,却没有文字體系的时代。我稱之為語言學上的口頭語言形成時期。
远古的人类圖畫独自走过了36000年的漫长发展时期。请持有“书画同源”观点的学者们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在这长达36000年的漫长的历史时期里,为什么没有产生文字系统?如果“书画同源”,那么书画就应该是几乎同时产生的。怎样理解这只有圖畫,逐漸产生了语言,却没有文字體系的36000年的文字空白期呢?
當人類只會依依呀呀發出聲音而還沒有產生語言之時,圖畫就產生了。那四萬年前山崖上和山洞裡的圖畫只有兩個目的,就是交流和記載。可以設想那個四萬年以前的人類,因為沒有形成語言所以無法用語言進行交流,因為用肢體語言表達還受到限制,文字系統則是三萬多年以後才出現,他們唯一可以交流的方法就是將眼睛所看到的或者思維中想表達的東西用圖畫畫出來。可以設想那個四萬年以前的人類看見太陽月亮的交替出現,看見雷鳴閃電帶來暴雨,看見龍捲風挾著動物和人扶搖直上,他們看不懂、想不透。于是就想記載下來以告訴同類和後代們。作為一個特例是原始人類對于神、生殖和死亡的理解,這些作為原始人類圖騰的圖畫也應該是早于文字而產生的。
沒有文字,即使有了語言也不能保存久遠。他們只能寄希望于圖畫。于是最早的圖畫就出現了。中國也是這樣:在殷商甲骨文系統產生以前,仰韶文化、齊家文化的彩陶就是一種圖畫。陰山岩畫也是一種圖畫。這些圖畫都早于夏王朝的誕生,早于中國最早的文字系統的誕生。
在這長達三萬多年的人類歷史中圖畫誕生并發展,但是這些圖畫只是爲了表達一種意義,一種本義。這些圖畫毫無例外地具有兩個特點:一是沒有對應的發音;二是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因此它們還不是文字,更不是文字體系。這就是圖畫的發源。我們可以將這段歷史溯源到更早的遠古,比如十萬年甚至一百萬年,但是依然將是圖畫在孤獨地存在與發展,不會改變這個遠古歷史的事實。
那麼是不是圖畫發展到了一定的歷史階段就一定會變成或者分化出文字系統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書、畫還是同源的。至少文字可以算是圖畫的下游或者支流吧。很可惜,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文字是從圖畫中產生的,至少目前還沒有考古學和古文字學或者古文獻學的實證能夠證明這一點。
在很多的考古遺址出土了用簡單筆劃構成的符號。這些筆劃符號看起來就是圖畫和文字之間的過渡,其實不然。關鍵就在于看它是否依附于一個文字系統,在于它是否具備了某個文字系統的發音。可以有脫離語言的符號,但是沒有脫離語言的文字系統。
我國有這樣三個時間分佈跨度長達
我認為這些零散的見于陶器上的筆劃符號是私有制社會制度的產物。這些筆劃符號之所以出現在陶文之上並非爲了審美而是爲了表明這些陶器屬于個人或者氏族所擁有。是一種所有權的標誌。發音對于它們可有可無。如果這些符號產生于語言形成期之前,它們可能是沒有發音的;而產生在語言形成以後的這些符號是可以有發音的。但是這些陶文符號無疑比遠古的圖畫多了一重功利的社會屬性。這些在產生時間上介于圖畫和文字之間的符號毫無疑問是表意的,但是我們無法證明它是表音的符號,因為它不構成一個系統。
無論這些陶文符號是否表音,不論它多麼零散不成系統,它們已經為中國文字的構成奠定了基本條件——漢字方塊字的筆劃符號。
但是,遠古圖畫也好,陶文符號也好,只要它們沿著自己特定的軌跡向前發展,它們就永遠無法形成文字系統。因為它們缺乏成為獨立文字系統的另一個重要元素,這就是語言。圖畫產生于語言形成之前;而文字卻只能產生于語言形成之後。
對于“書畫同源”,美國描寫語言學家布隆菲爾德有段論述:“文字是圖畫的產物。一切民族的人民大概都會涂顏色,劃綫條,刻劃或雕琢,藉以製成種種圖像。這些圖像,不談旁的用途,有時候還能用來通訊或備忘——就是說能夠影響看見的人的行動——這樣的用途還可以持續久遠。”
布氏看到了文字克服了語言的不能保存的缺點,但是布氏想當然地認為只要具備刻畫和雕琢的技能就會創造出文字系統顯然犯了一個形而下學的錯誤。按照布氏的觀點,圖畫越發展就會具備越來越多的功能,最後會自然成長為一種文字。布氏的觀點完全忽視了語言在文字創造過程中的決定性的作用,忽視了文字被創造的原始動機。
事實上,圖畫和文字採用了同樣的視覺形式,同樣的工具和載體,但是兩者之間本質的區別在于產生的原始動機的不同。
圖畫的產生:口頭語言產生以前,遠古人類是沒有語言交流的。但是他們有著急切的表達願望。例如:
村落西邊的樹林里有一隻吃人的老虎。(大家千萬別去!)
圖畫:房子,樹林,老虎吃人。
前面的大河漲水了不能涉水過河了。(改日吧!)
圖畫:大河,低水位線,高水位線。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乍”即是河流漲水的象形。
今天我們打死了三十隻山羊和五頭野牛。這是從來沒有過的。
圖畫:陷阱、弓箭、山羊和野牛。
那個死去的女性老人是我們的氏族頭領。我們在這裡求她保佑我們。
圖畫:太陽,正在上升的老人,舞蹈的人群。
我們看到,在沒有語言的遠古時代,人們有很多的信息需要表達,需要告訴別人。唯一的方法是圖畫。將他們看見的東西,需要表達的東西,直觀地畫出來。讓別的人一看就能夠會意出圖畫中表達出的信息。這一時期因為口頭語言還沒有產生,所以人們無法用語言交流,只能使用圖畫;因為沒有語言,所以也沒有文字。
圖畫的最大的優點是直觀和長久,所以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四萬年前的岩畫和筆劃,還可以瞭解四萬年前人們通過圖畫表達的信息。
圖畫的最大的缺點是只是一個歷史的點和地理的點。圖畫只能記載某一時刻的歷史斷面,而無法表達一個完整的歷史事件或者歷史時期。所以圖畫表達的信息是零星的點狀的信息,而不是按時間延續的條狀的信息,更不是按照時空記載的全方位的立體的歷史信息。其次,圖畫傳播需要在圖畫完成以後別人才能明白圖畫作者要表達的是什麽。第三,當人類有了迫切的表達和交流的需求的時候,人類首先產生的是直觀象形的圖畫,這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權宜之計。因為用圖畫來表達一件事情或者一種想法局限性很大,例如上例中的“死亡”就很難用圖畫來表示的。
考古學的證據表明在視覺領域的文字被創造出來之前,圖畫作為表達、記載和傳播方式這一歷史階段至少延續了三萬年之久。如果書畫同源的話,爲什麽從圖畫到文字人類花費了至少三萬年的進化時間?是什麽阻礙了圖畫到文字的進化或者派生呢?
這個阻礙了圖畫向文字進化的障礙就是口頭語言,即方言。口語是一種即時的交流方法,在甲說話的同時乙立即就可以明白他的意思。這就比圖畫交流傳播快速、簡潔、方便的多了。當然,語言的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生澀到暢所欲言這是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口語產生的年代由于它產生于文字之前,加上口語本身的稍縱即逝已經無從可考。但是毫無疑問,口語是文字產生的前提:沒有口語就不會有文字,文字為記錄口語而創造。這一點是迄今為止為所有的語言文字學者所忽視,這個忽視動搖了整個語言文字研究的基礎,同時也導致了人們對“書畫同源”的誤解。書畫其實並不同源!
“書畫同源” 的始作俑者是唐代張彥遠,他在《曆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說,“颉有四目,仰觀垂象。因俪鳥龜之迹,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這是一個誤導中國文化一千二百年的錯誤觀點,正本清源刻不容緩。
語言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不能保存。因此在圖畫產生到文字產生的這三萬多年期間的遠古口語形成時期留給我們的除了散見各地的圖畫(岩畫、壁畫、雕塑)以外,還有一些人為創造的符號,這些符號並不是語言,因為它們雖然有特定的本義卻沒有和發音相結合。至于這一階段的口語則基本是一無所有。從殷商甲骨文字我們看到,它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文字系統,這樣的文字系統必然是建立在一個非常成熟的口語系統之上的。口語的繁榮是文字出現的必然的前提,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而文字系統之所以被創立出來,其原始需求正是需要記錄并保存語言,這一點是圖畫的起源和文字的起源的最根本的區別。圖畫記錄的是視覺對象;而文字記錄的則是聽覺對象。
由上面的探討我得出一個結論:圖畫的起源是基于眼睛所見需要記錄和表達的需求。文字的起源是基于耳朵所聞需要記錄和表達的需求。所以任何一種文字系統必須在造字中蘊藏著本義和發音兩個要素子系統。在研究文字學的時候,我們常常重視其中一個子系統而忽視了另一個子系統,尤其是在對漢字系統的研究中更是這樣。片面地強調漢字系統是一個表意系統,而忽視了漢字系統中還潛藏著一個表音系統。
漢字的表音系統從甲骨文系統就已經存在,它與漢字的表意系統相輔相成,不可或缺。試想,如果漢字系統的表音不能自成系統,這樣的文字系統能夠記錄下一個口語的語言系統嗎?甲骨文中確實有一個嚴謹的、科學的、自成體系的表音系統,使我們一見某個甲骨文字的本字,即使不知道它的本義,也可以讀出它的發音;同樣,甲骨文系統中確實還有一個嚴謹的、科學的、自成體系的表意系統,使我們一見某個甲骨文字的本字,即使不知道它的發音,也可以說出它的本訓。
這就是中國的漢語之樹爲什麽幾千年來長青不老的根本原因。世界上的遠古文明或者已經消亡,或者曾經中斷過,只有中華文化五千年來不曾中斷且長盛不衰,這和漢字先進的記錄和傳承功能是不可分割的。
中國學術界跛腳的漢文字研究,應當自省!!!